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特点不同、时间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2、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二、特点不同
1、三伏天
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2、梅雨季节
空气湿度大、气温高。
三、时间不同
1、三伏天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2、梅雨季节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伏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