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状况对中医药的影响

我国经济状况对中医药的影响,第1张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是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最有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然而,在这个产业竟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局面,究其原因,中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企业人才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振兴民族产业。

一、学科特点因素

(一)思维方式因素。思维方式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中医学从它诞生的《内经》起,就浸润了浓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个理论体系充满了宏观(整体观)与思辨(辨证论治)特色,其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学科的发展:一是对人文和哲学科学先进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纳和吸收,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个时代的先进的人文和哲学科研成果内容,如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吸取而来的,中医学体现了医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与现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中医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中医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论和自身的发展没有象西医那样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突飞猛进,不仅使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延缓了,而且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区域、社会、历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习惯来划分,方法论大体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模糊集合、模糊识别方法等为基础。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就是运用这种宏观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来研究的还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学、化学、数学方法为基础。这就是西方西医所习惯采用的研究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由于其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形成两个不同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两者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又决定了两者基础课程教育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为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其对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比较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学以文学、历史、哲学为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的思辩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理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单靠某一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难以达到探寻科学真谛目的,因此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倾向,产生了以自觉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改变势必导致两种医学模式在理论研究或者临床实践上的结合。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培养将产生重大变革的影响。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医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师承教育;二是学院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医学的人文思想和其经验医学的学术特性决定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医的学术体系中,“师带徒”已经成为中医传承的关键。虽然中医师承传统的带徒式的教育方式,为中医学的生存、传承、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传统师承方式由于少数人、小范围的限局性,无法适应现代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性的、敞开性学院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中医学主动融入到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中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发展下去,其传承的相对局限和单一性可能导致中医阵地的萎缩和市场的丢失。另外,传统的师承教育特点难以承担中医事业培养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医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质量,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数量过多或过少、质量好与坏,不仅会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也会影响到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因此,只有把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医药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适应中医学科的市场竞争。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医药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两组供需关系:一是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方和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构成的供需关系。在这组供需关系中供方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病床总量、门诊总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会需方(包括人口总量、城镇人口比例、老龄化和14岁儿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供方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多少,如果过多或过少提供医疗服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的需求;二是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它们构成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第二组供需关系。中医药教育机构是中医药卫生人力的生产者,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基本情况,中医药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而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供方产出状况。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是中医药教育层次、规模、结构确立和优化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药教育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应当满足和符合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方的要求,这样二者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无谓的损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场规律。但是我国近几年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这组供需关系的实际情况却违背了人力市场的供需运转规律。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实际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呈递减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729人,平均减幅为0.75%。而中医药每年各种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表明中医药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并未按照中医药卫生人力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与人力市场需求的关系规律。

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产出和需求牵扯到中医药教育市场、中医药卫生人力市场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如果这三个市场的衔接和运转过程不畅通,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导致中医药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社会经济因素

(一)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社会因素。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模、储量、结构是由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需求所决定的。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提供的中医药人力数量却取决于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量。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社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因素、医疗观念因素和医疗保险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儿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比例。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卫生服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呈正比例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影响有多大呢?为了考察人口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我们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长情况与中医药人员数量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造成对中医药人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我们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对人口增长、中医药人员增长数量情况进行比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非正常因素,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增长600万左右,中医药人数增长数为2人,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300万人,但中医药人员数则为负增长。

(2)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求,而人均年龄与人均医疗费用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为80‰,14岁以下少儿人群的住院率为52‰,中青年组住院率为30‰;从门诊数量看,两周就诊率65岁以上组接近300‰,14岁以下组为430‰,中青年组平均为160‰-180‰。根据最新人口老龄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未来15年里,老年人每年增加590万人,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人,人口老龄化必将导致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城镇人口比例。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和医疗观念等因素的差异,城镇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卫生服务利用等高于农村居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镇)化步伐也随着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成为城镇居民,根据预测,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的比例将达到50%-60%,为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医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须考虑人口城镇化水平这一重要因素。

2、社会医疗观念。社会医疗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的认同;二是对疾病的看法。虽然社会医疗观念属于文化认识范畴,但它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很多人群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西医对此疗效不理想,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食品安全、美容美体、整形护肤、健身、养生等中医药保健,老年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要较其他人群要高,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会促进和带动了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

3、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的宏观干预,是一种解决医疗卫生消费的制度,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利用社会医疗保险的渠道组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将势必改变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们医疗消费的方式,我国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家属半劳保医疗、其他各种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这些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减轻人们对医疗的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医药人力资源市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认同,也在逐步把中医药治疗纳入政府和社会的医疗保险范围,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走向国际市场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经济因素。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卫生服务研究结果,经济因素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不仅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增量效应,人均GDP每增长1%,卫生服务消费则增加1.04%;二是在影响医疗服务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及就业状况等组别中均是第一位影响因素;三是经济因素不仅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方,而且对卫生服务的供方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卫生服务需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居民的就医意愿,就医能力,就医地点等;就卫生服务供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卫生服务的设备、卫生人力、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经济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宏观观测指标可以从人均GDP和卫生费用占GDP比例测得。

综上所述,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市场因素既有市场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

四、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区域差异因素

(一)城乡差别因素。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的统计,1997年至2001年,全国农民卫生总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6%左右,即2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城乡在医疗卫生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剪刀差”。随着“新农合”医疗试点和不断推广,中医药人力资源出现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激励政策让中医药卫生人力流向农村,培养中医药人力资源的高等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农村医疗市场,大力培养适合农村的中医药人才。

(二)东、中、西部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区域差异导致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人口拥有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不均衡。2002年-2004年,东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员数量大幅增加,西部地区却急剧减少,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大量流向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城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中医医疗环境、中医药人员待遇等因素可能是吸引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员的主要原因。为减少区域差异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应当进行卫生事业改革,制定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及卫生人力总量控制政策,以重新配置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分布。政府应当在尊重各省市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卫生改革和政策引导,使继续增长地区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流向继续下降的地区,或使在可能增长的省市区减少增幅,而在预测中医药人力可能下降的地区要通过人才流动保持适当增加态势,从而使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中医药人力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趋势当中。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们全面了解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因素,才能够有针对性的从政策、体制和教育源头等方面去调控和解决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振兴民族产业,使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说实话 我不想 ..说出来 .....

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大家在读下面的文章时一定要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中药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药”,是保健品。为什么国外保健品市场这样大,因为有多余的钱,有对现代医学失望和绝望的病人,和数以亿计的愚昧的人。

洋中药攻占中国市场,就是要让说假话的中国政府吃哑巴亏。在国外用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保健品)政策和规范的低门槛生产外国政府规定的保健品,拿到中国来当药卖,卖出“药”价钱。谁会不积极?美国政府要求保健品说出成分是什么就可以生产,不问生产者说的用途是否真实。

日前,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在中国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

据预测,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草药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这对在中医药方面拥有大量独特资源的中国而言,是绝好的机遇。

然而,近年来外资药企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同时,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洋中药”返销中国市场,赚取巨大利润。这无疑敲响了中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

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用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以后再发生中医药知识产权被不当占有的事件。同时,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

“洋中药”在中国盛行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近日,刚刚上任的诺华中国非处方药(OTC)部总裁江华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并将有条件并购和销售在5亿以上的本土药企。

诺华制药在国际非处方药(OTC)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因其进入中国较晚,目前在华OTC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不高,因此希望通过中药业务提升在华销售业绩。

其实,觊觎中药以及中国医药市场的不仅仅是诺华,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

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据广东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企业共出口中成药价值74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3%,而广东省进口中成药价值达3817万美元,增长29.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中成药的进口都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比已经扩大至5倍。

中国民间常见的“六神丸”配方,加上道地中药原材料制成的“救心丹”,立即成为“洋中药”畅销国内,为日本某中药企业带来达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在日本,中药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

牛黄清心丸,同样是中国传统的中成药,但中国要生产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胶囊的改进型产品,却必须看韩国人的脸色,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两项产品的专利。

美国人利用手中8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而作为薄荷之乡的中国,只能靠着薄荷藕、薄荷茶水赚一点小钱。

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在一家中国药店里,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看着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味地黄丸,犹豫不定。更让这位顾客为难的是,售货员竟然向他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随着医药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的中医药产业非但没有走出去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引狼入室”的态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无情的市场竞争令“正宗”的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事实上,全球性的中医药热正在升温,而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张绪通博士曾对媒体说:“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

“洋中药”在国内的盛行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有近5000家中药企业,但在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越来越多中国人却开始吃“洋中药”,这不能不令人警醒。

外资疯抢中药配方

近年来,日韩、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从中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再行提炼加工后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同时,外商加紧收集研究民间的中药秘方、偏方并申请专利。如牛黄清心丸是我国传统中成药,但若要生产其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其早就在中国申请了发明专利。

从1994年后,国外制药企业来华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逐年增长,包括日、韩、美、德、法、意、英、加等国,体现了他们的专利意识和医药战略的先导性和超前性。

今年7月初世界治疗糖尿病的龙头老大诺和诺德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生命科学院落成。紧随其后,跨国制药企业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瞄上的不仅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还有中药国自身的科技研发存在的优势和漏洞,更重要的则是盯上中药缺少“专利”这一天然屏障。

作为中国医药的“国粹”,中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所以中国在中药领域本应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然而,自1985年以来,中国中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始终未见明显增长,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为止包括华佗再造丸在内的5个国家一级保密处方无一有专利。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0000多项,“洋专利”已经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据称,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外制药企业对中药专利申请却不断升温。去年,诺华大张旗鼓地与中国中药研究所合作,以独特方式进军中国中药产业。其他一些外资药企也不断利用合作、并购、兼并等方式“疯抢”中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

近几年来,已有来自10个国家的40个植物药品种在中国注册成功,而中国却无一例植物药品种在海外正式注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悲哀。

据介绍,西药是从成分开始研究的,所以它完全能够通过申请专利获得保护;而中药最开始是验方,这种验方在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下难以真正得到保护,所以很多传统中药企业不愿申请专利。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很难证明其疗效,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并且很多中药都是作为秘方存在,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中药配方大量流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传统医药企业的重要难题。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我国生产的青蒿素,作为中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一类新药。虽然中国在复方制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将该项知识产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权卖给了诺华。即所有中国企业的青蒿素必须通过诺华公司才能变现价值,诺华公司仅用知识产权就卡住了中国药企的脖子。

据称,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包括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救心丸,韩国在“牛黄救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产品,被外国申请了专利后再返销中国市场,而同样的事情每天还在继续。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中国中医药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中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大量“洋中药”之所以在中国攻城略地,一方面在于中国中药产业基础研究落后,技术水平低;另一方面就是中药专利制度的不完善。

事实上,中国专利制度建立较晚,专利法颁布至今也仅20年的时间,我们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因此中国的专利制度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失。

守住防线刻不容缓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中药的宝贵财富流失惨重,形成“洋中药”占据主要中药国际市场的局面。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中国本是中草药的发祥地,而这些年“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却愈演愈烈。一种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一种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这样竞争的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摇摇欲坠,国际市场上本应属于中国的行业龙头地位易主他国。那么,如何面对来自“洋中药”的挑战,守住“家”门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其结果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

同时,国外企业利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产品返销中国市场,或者通过侵权赔偿打垮中国企业。国外众多的医药企业就是通过无偿侵占中药方剂资源而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中国严峻的中药形势,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对于中药企业而言要抢先申请专利,运用专利把我国传统的中药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再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

据称,中药在知识产权领域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专利、商标、处方、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中药材、饮片等,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要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地道药材及中医药传统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对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加大保护范围,增加保护内容,尽快建立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开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保护中国中医药的珍贵资源和传统优势。

有关专家表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而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已刻不容缓,并且要急起直追。中医药为什么如此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欢迎?因为它是科学,它能看好病,指导人们养生长寿,病后康复。但是无论哪一个学科,没有发展,不和时代同步前进,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虽说中医是传统、古老的,但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来看,它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应该要爱护它、扶持它,多给它投入,多用先进的手段来研究它。否则,传统的中医药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药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一个剂型的改进,也不在于研制出一两种新药。应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中药的资源管理,到中药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化。比如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实践证明,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现代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国内有许多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一些药业集团从改变传统的方剂研究入手,在药材种植、生产工艺流程、剂型改革以及控制标准等领域进行全面创新,使传统中药达到了“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7575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6
下一篇2023-06-06

随机推荐

  • 韩律紫色套装属于什么系列一盒套装一个面霜眼霜1600人民币贵吗谢谢!

    你说的是这个系列吗是什么系列的我也不知道翻译成中文应该叫什么,韩语是고결진액 ,是抗皱系列的吧,如果只是一个面霜加一个眼霜1600的话,我个人认为贵了,比韩国的价格是贵很多,但是不知道如果加关税什么的会不会是那个价格。我只能告诉你,在韩国,

    2023-12-14
    17800
  • 悠莱纯白之光精华液淡斑效果怎么样

    如果仅仅使用美白祛斑的产品,却不注意防晒,那么你做再多的美白方法也是无用功,因为黑色素形成的源头并没有被抑制住。美白淡斑的产品必须要配合防晒一起做才行。还是配合媄呔应子的一起悠莱是资生堂跟中国合资品牌,我觉得也保持了资生堂产品的水准,非常值

    2023-12-14
    17600
  • 我现在 想买化妆品。请问诗莱雅的化妆品怎么样呢

    你 脸上的 肉豆豆,我也有,我问过他们说清洁布到位,我建议你 去买清洁好一点的洗面奶和保湿补水效果好,我现在用的日本进口十二单的东东,上次无意逛街被拉去试的,用了之后感觉还不错,就买了个洗面奶和水,用起来很水润,一点都不油腻,我还准备把乳用

    2023-12-14
    10800
  • 悦诗风吟气垫好用吗

    问题一:悦诗风吟气垫bb怎么样好用吗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使用过悦诗风吟的气垫,感觉还是不错的。可以比的上梦妆的气垫。轻薄而不脱妆。问题二:悦诗风吟气垫bb怎么样好用吗我买过了,我觉得不怎么样。BB霜都沉在海绵底下,按

    2023-12-14
    10000
  • 珂莉安护肤品敏感肌可以用吗

    珂莉安保湿水在韩国是属于中端档次的护肤品牌,通过多年研发后问世,打造出了符合肌肤的化妆品,化妆品成分温和,即便敏感肌肤也能使用,还能更好满足不同女性朋友的需求。 珂莉安护肤品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牌,旗下的产品也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有需要的朋

    2023-12-14
    9800
  • 无印良品什么值得买呢,无印良品的东西好用吗

    无印良品,什么值得买?1铝制喷雾香水瓶这是边肖最喜欢的未印刷的美容小工具!只要把早上喷好的香水装进这个极简轻巧的铝制香水瓶里,即使味道变淡了,也总能补上香味!而且里面附带的补充滴管,喷完之后补充非常方便,不用怕大的香水,但是不能一直喷。建议

    2023-12-14
    9500
  • 国产化妆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国产化妆品牌排行榜如下:1、百雀羚其创建于1931年,是我国内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化妆品厂商。公司主要生产的大类产品有:护肤用品、洗护发用品、个人清洁用品、花露水和美容化妆用品等优质的产品。2、相宜本草其创建于2000年,相宜本草与上海中医药大

    2023-12-13
    8000
  • 苗方和苗方清颜是一家公司吗

    不是。1、苗方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广州华威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家以从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公司。2、苗方清颜是哈尔滨苗方清颜商贸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办于2003年。毛孔不清洁,不养护 用再贵

    2023-12-13
    7600
  • “夏日蜂蜜”、“十二星座”,眼影营销花样百出

    年轻消费者的化妆技术已经越来越高,除了口红之外,眼影也成了必需品。 彩妆品牌加码眼影营销是化妆品领域的现有趋势,那么目前而言,国内外有哪些眼影的新概念、新设计和新理念值得大家借鉴学习呢? 请随我一起看看吧! “夏日蜂蜜”、“十二 星座 ”主

    2023-12-13
    7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