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位余修初经营的这个余天成堂,也是松江一个榜上有名的药店,早年是由他的祖父游园 公靠卖雪里蕻咸菜挣来的银两盘来的店。乾隆四 十七年 (公元1778年),改号余天成堂,游 园公在族中招聘懂行者重新开业,开业几十年一直很兴旺。余修初是游园公的孙子,他秉性聪颖,又勤奋好学,从小进药店学生意,虚心向师傅学习。经多年钻研,他不仅掌握了各种药材的性能 、加工炮制技术,而且精通从工场到店堂的各项事务,特别是对经营药店之道也有灼见卓识。余修初接掌店 务不多时,药店就经营得如日中天,使余天成堂成为松江药界的佼佼者。 余修初一心想做大余天成店铺,但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来店中股东们(多为余氏族人) 急功近利,经常在店务上掣肘余修初,使店铺得不到长足发展。这时,他看到胡雪岩在招聘阿大先生的信息,想去应聘,名义上是为店堂争取胡老板的资金,实则是余修初看准了胡雪岩是当今大清商界的泰斗,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前卫,如果能在胡老板手下做事,借助胡老板的东风,可以实现他发展国药事业的远大抱负 。
胡雪岩早就对余修初有所耳闻,颇有好感。今天见到面,对他的施行方案自然是洗耳恭听, 只听余修初道:"办药店与办其他店虽然 是一个道理,只要熟悉业务,搞好各方面关系,全身心投入,都可以赚钱。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开药店做药品是为了人们生命健康的,人命是通天的 大事,好药能治病救人,假药会谋财害命。家家药店门口都写着道地药材,可是这道地药材不是每家都能办到的。关东参出自关外长白山上,潞党参出自山西,藏红花是隔年从西藏采集的 ,麝香要用当门子,鹿茸要用血尖,这些真正道地的药材不是一般药店就能弄到的。你有兼济 天下的抱负, 能真正为天下百姓的健康着想,打算做好药 、卖真药。只有在药品质量上胜过别 人,取得广大百姓的认可和市场的信誉,才能打响你胡老板的品牌。知以我要做药,首先就要千方百计做好药, 你不能总拿利润第一的标准来考核我 。”余修初提出办药业者,须以“仁术”为先,不应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如此,上天才会给以回报。否则,不如去多开几家当铺、钱庄更易赚钱。胡雪岩听得余修初的这一席话, 觉得句句中听,与他办药店的理念不谋而合,马上就拍板 ,聘定余修初当胡庆余堂的阿大先生 。
余修初成为胡庆余堂首任阿大先生,帮助胡老板制定了严格的店内规章制度 。在余天成号时他 就向员工反复强调对治病救人的药应该容不得一丝马虎,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现在到这 里来, 与胡老板同心协力制定了胡庆余堂“ 采办务真 、修制务精”的治店准则和“是乃仁术, 真不二价”的办店宗旨。胡雪岩亲手写下了 “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 制成戒欺告示牌, 面对店内员工, 告诫大家一定要以民众生命安全为重,实实在在制作药品,千万不可弄虚作假, 坑害民众。
有一料治疗癫狂病的“癫狂龙虎丸”,处方中含有多味中药和砒石等极毒药,为使诸药充分拌和均 匀,避免药物毒性,余修初规定其工艺上诸药一定要粉碎得极细,用最细一目的筛子过筛,将毒药和其他药充分拌匀后,还要用木棒在药粉匾上书写"龙 、虎”二字999遍,正反方向轮流书 写。制作前要用木板封死制作间所有门窗,以防止毒性药品外流。对其他药剂的制作也作了类 似要求,以努力减少药品制作事故, 提高药品质量。一年初夏, 从吴山上下来一伙香客,其中有人搀扶着一个小伙子, 路过店门进店来歇息, 店里伙计热情招呼他们坐下喝茶。那个小伙子则疯疯癫癫地打闹。店员关切地问起那小伙子,有人拉过店员悄悄讲起那小伙子的情况。那小伙子家境本来富足, 自己考过秀才,父亲当过小官,前两年父亲吃了个意外官司,丢了官,自杀了。去年家里又遭受火灾,家产损失不少,母亲也 生了病,家境一落千丈。从小订的亲事,女方家也借故退了亲。小伙子本就内向,受不住这一连串打击,就得了癫狂病。乡亲们出于同情 ,经常帮助他们家。正巧胡老板今日在店里与余修 初议事,议毕, 胡老板听说此事,十分同情,提出要送小伙子药,帮他治病。临走,胡老板送 乡亲们每人—包防暑砂药,并委托乡亲们转交小伙子的母亲一笔生活费,大伙都对胡 老板感谢不尽 。余修初让小伙子留在他家中,帮他治病。余修初夫人在家里照顾、关爱他, 另有专人服侍他生活, 经过服用“癫狂龙虎 丸”一年多,小伙子基本恢复 了健康,后来还当了教书先生 。这种疑难杂症在当时很难医治,四处求医均遭拒绝,但胡雪岩和余修初接纳了病人,并广邀名医坐堂会诊,而且为了救治患者,特地组织店员用了十几天时间研制对症药“龙虎丹”,最终将小伙子的癫狂症治愈。为治疗这个病人,胡庆余堂做的是亏本买卖,但胡庆余堂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反而店誉蒸蒸日上。当年在湖州一带瘟疫大起之时,胡雪岩派伙计到水陆码头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费赠送痧药三年。店内职工对胡老板如此大方赠药颇为不解,经理余修初笑道:“是乃仁术!”
胡庆余堂高悬的“真不二价”匾也同样引人注目。“真不二价”作为成语,来源于韩康卖药的故事。相传我国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深谙医道,以采药卖药为生。当时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顾客因此也讨价还价,争执不休。而韩康所卖货真价实的药材,却不许顾客讨价还价。说来也怪,病人吃了韩康的药,往往药到病除,于是“真不二价”也就传开了。同样地,胡庆余堂坚守“真不二价”也自有其道理。在胡庆余堂刚开业的一年冬季,本该是药店销售的旺季,可胡庆余堂营业额反而有所下降,店里伙计道:“胡庆余堂老对手叶种德堂在压价竞争,其他一些药店也在低价销售,胡庆余堂是否也采用此法竞争”。胡雪岩和余修初听后笑笑,讲了韩康“真不二价”的故事,安抚店里伙计们说:“放心吧,顾客心中自有一杆秤,我们还是靠真取胜”。果然,压价竞争的药店由于物不所值,顾客门可罗雀,而胡庆余堂却顾客盈门。“真不二价”之匾也就从此高挂于胡庆余堂营业大厅之上。“真不二价”反过来也可读为“价二不真” ,提醒消费者不要为所谓“拆房价、血本价、跳楼价”而上当,尤其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更来不得半点马虎。
办药堂经营药品,药品的质量是关键,在药品的原材料上胡庆余堂不仅严格把关,务必保证药材来源是真材实料、地道药材,而且在药材的加工、炮制过程中更是讲究“修制务精”。“修”,即炮制和制剂,一丝不苟。“生药材”入药时,大黄削皮、杏仁除尖、莲子去芯、麦冬去心、麻黄去节、肉桂去皮、五倍子去毛等,确保中药的色、香、味和疗效的独到之处。“制”是对“生材”漂、煎、熬、煮等每道加工工艺精工细做,严格按药用要求炮制成丸、散、膏、丹、酒等成药。局方紫金丹,是胡庆余堂继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药局” 的一味镇惊通窍的重要药物,其处方由 禹余粮、紫石英、赤石脂、代赭石、滴乳香 、五灵脂、没药、朱砂八味药组成, 具有补脾肾 、 固冲任、镇心神作用 。余修初对紫金丹的生产工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医生们多次反 映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余修初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药方之中的朱砂,因是水银(汞)的化合物,容易与炮制工具中的铜锅铁铲发生反应,炮制后其疗效会降低。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余修初与 胡老板商量此事时,胡老板说:“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铜锅铁铲不好用,咱们就用银锅金铲。”为了确保紫金丹的疗效不受损失,胡雪岩不惜工本,耗用了133克黄金和1835克白银打造 了一套银锅金铲,专门用于炮制朱砂 。朱砂如此炮制以后,胡庆余堂“局方紫金丹”果然疗效大增。不久胡庆余堂的名气就赶上广州的“陈李济”、北京的“同仁堂”等老字号药店,后来居然在全国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名牌药字号。100多年来,胡庆余堂几经变迁,但这套银锅金铲仍保存至今,成为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历史文物。
当年设立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筹建处时, 胡老板盛邀省内外许多名医和国药业商人共同研究经营规模和经营方针。当时的国药业有药号、药行和门市之分, 其中药号范围最大, 从产地直接进货批售给药行,门市资金有限, 只能向药行批购药材零省。胡雪岩征求意见时, 许多人都认为药号赚钱可靠, 不必担风险。但余修初却提出不同建议, 他主张创办集制药厂、药号、药行、门市于一体的大规模企业, 以自制多种成药为主, 头几年先亏本然后少赚钱, 到牌子打响后再赚大钱。这个建议正符合了胡雪岩的初衷: “ 要办就办一家像北京同仁堂那样气派的药堂,成为江南最大药号。”
由于胡庆余堂对所经销的药品质量力求“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结果成功推出一大批名牌药品。今天走进杭州胡庆余堂旧址,在长廊廊壁上悬挂着一长溜黑底金字的丸药牌,这全是胡庆余堂的名牌产品,有诸葛行军散,胡氏辟瘟丹,八宝红灵丹,神香苏合丸,外科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小儿回春丸……黑底金字的丸药牌共有 36 块。胡庆余堂虽然创建于封建社会,但它的经营之道至今仍熠熠生辉,商家、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从胡庆余堂的经营之道中定能受益匪浅。
余天成堂创始人余游园,是浙江宁波庄桥半路庵人,其祖辈均以务农为主。游园公是种田好手,又有经济头脑,除了种粮食外,还自己种植和收购雪里蕻菜,然后精心腌制成咸菜,装船运到松江去卖,每年如此。他的船停泊在松江西门外河边,咸菜摊就摆在长桥头的一家中药店门前。由于他腌的咸菜质优价廉,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他为人和气,所以生意很好。他年复一年到松江卖咸菜,得来的银两就存放在这家药店里。当他50多岁时,感到自己已经年老,况且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已成了家,打算以后不再这么辛苦远途到松江府卖咸菜,于是请这家药店老板结清存款。而这家药店老板已无法还清这笔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况且药店老板也想叶落归根回宁波老家去安度晚年,便将药店资财作抵账,盘给了游园公。游园公“无心插柳柳成荫”,喜不自胜,认为是天公作成,当即返乡,邀集亲朋好友,并委派族内懂得药材生意的人前来管理。为了使药店开得成功,他以余氏为“姓”,以“天禄同寿, 成德长生”为意,定店名为余天成。自 从“余天成”招牌挂起来后,药店的生意日益兴隆。按老一辈人的说法,是他“命好”,而实际上这是同他多年来一直在松江规规矩矩卖咸菜得来的声誉与店里严格的管理分不开的。此后余氏子孙中从事中药业的人多了起来,半路庵余家也发达起来,那时在庄桥一带流传这样的话:“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半路庵余家,人参炒咸菜。”
从小学徒到“阿大先生”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余天成堂的第三代传人,游园公四子全吉的长子——余修初。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余修初曾是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的首任阿大先生。松江余天成堂的掌门人何以被“红顶商人”相中,转战杭州,入主胡庆余堂?这还得从他在余天成堂的经历说起。
余修初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但他无意功名,对家传治病救人的药业倒是颇感兴趣。13岁那年,他就进了余天成堂当学徒。店里的老师傅一见老东家的长孙来学生意,都对他毕恭毕敬,杂活累活哪里敢使唤他来做。余修初发愁了,他找到老师傅恳求他们千万别把自己当少爷“供”着,让他从最低层的活干起,一有过错闪失就当面指正。就这样,余修初虚心求教,眼观心记,店里各种药材的性能功效、加工技术、炮制方法全了然于胸,从工场到店堂的各项事务也都熟练掌握。
当初“学生意”的小学徒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站柜台”的正式店员,最后挑起药店大梁,升任“阿大先生”,经年积累,他对经营药店之道也有了成熟的见解:开药店绝不能昧心赚钱,治病给药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货真价实,老少无欺。余天成堂设有名医坐堂,如遇贫病,施诊给药,分文不取,门前备有茶水,供病家和行人饮用。祖父游园公的办店宗旨言犹在耳,而祖父当年卖咸菜,坚持“自产、自做、自销”的经验也让余修初很受启发,在经营药店中,产供销每个环节他都严加管理,把好每一道关。
在余修初的努力下,余天成堂名声日隆,达至鼎盛,四方病家寻医问药,余天成堂必是不二之选。当时药店附近就是松江岳庙,庙里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邻县、邻省便有大批香客上岳庙进香,在回乡时常到余天成堂购买该店知名的中成药,带回去自用或分赠亲友。尤其在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香客摩肩接踵,药店门庭若市,“余天成堂”的名声也因此远播苏杭。
胡雪岩面试相中余修初
余天成堂始发迹,胡庆余堂终扬名。这胡庆余堂就是由红顶巨商胡雪岩在清同治13年于杭州创办的中药店,时有“江南药王”之誉。胡庆余堂的发展过程中,首任“阿大”余修初作为胡雪岩的得力助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徽商胡雪岩搏杀商场,曾经营过钱庄、典当、丝行、茶叶、地产等等行业,创业中期,他涉足药业,自知对这一领域尚不熟悉,于是在《申报》等报章上刊登广告,重金招聘阿大先生。一天,药店筹建处来了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求见胡雪岩。见到胡雪岩后,他就掏出一把算盘打了一通,声称自己精于算计,对药店的规模和经营利润早已摸清,如果让他来当经理,两年内赚取10万两白银不在话下。胡雪岩一笑谢绝了。几天后,又来了一位应聘的小店老板。他的经营策略是以稳求胜,先赚小钱,再赚大钱。胡雪岩又笑了:“可惜我不是小本经营。”又有一天,有人向胡雪岩提起,松江余天成堂的经理兼股东余修初很有魄力,治店有方,是个可以考虑的人选。胡雪岩立即起身,亲去松江登门察访。
余修初凭借自己丰富的经营经验侃侃而谈:办药业者,须以“仁术”为先,不应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如此,上天才会给以回报。否则,不如去多开几家当铺、钱庄更易赚钱。并且要想成大气候,办大药业,就必须不顾血本,以大资金投入创办药厂、药号、药行和门市一条龙。胡雪岩一听大喜,对余修初的经营之道相当赞许,当即以重金聘其为胡庆余堂第一任经理。
“是乃仁术”和“金铲银锅”
胡庆余堂在创办过程中提出了 “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宗旨,这与余修初经营余天成堂的理念可谓一脉相承。
据说,俞修初还曾建议胡雪岩,如想把胡庆余堂办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药房,就要敢于亏本三年,等牌子响了,信誉高了再大干一场不迟。这个想法堪称大胆,但胡雪岩深以为意。药店开张不久,一批湖州的香客到杭州烧香,哀叹家乡瘟疫四起,百姓深受其苦。胡雪岩得知后,不假思索,送给他们每人一瓶辟瘟丹和大包痧药,还派伙计到水陆码头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费赠送辟瘟痧药3年。店内伙计对胡老板如此大方甚为不解,唯独余修初心领神会,笑道:“是乃仁术也!”从此,“是乃仁术”四个大字便刻上了胡庆余堂高大的青砖门楼。
在俞修初的打理下,胡庆余堂在“真”和“精”字上狠下功夫。传统中药行业中,炼制药品用的锅铲多为铁制或铜制的,唯独胡庆余堂采用的是独一无二的“金铲银锅”,这套工具的发现,俞修初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古方记载,“局方紫金丹”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十分名贵。附近药店有这味药出售,但效果并不理想。胡庆余堂也试制过这种药,同样没有达到预想的疗效。在俞修初建议下,胡庆余堂邀请诸多名医、药师共商改进意见。但是众人面面相觑,无一良策。正在这时,一位职位不高的老药工走过门口,欲言又止。在场的都是国手名医,也实在轮不到他说话。这一幕被细心的余修初看在眼里,他自小便跟着老师傅学生意,知道他们的经验往往深不可测,可谓高手出自民间。于是,会后他便去向那个老药工虚心求教。这位老药工见俞修初如此诚恳,这才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干这一行已有60余年。他家几代做药工,祖父曾告诉他,制作“局方紫金丹”要用金铲银锅方能保持药效。俞修初向胡雪岩报告此事,胡氏当即拍板:“为了药效,不惜血本!”让俞修初请来杭州城最有名的金银匠,经核算,一只金铲需黄金4两多(133克),一只银锅需白银近4斤(1835克),绝对价格不菲。其实“金铲银锅”绝非为了追求表面奢华,其功能不难理解,局方紫金丹中的一味:朱砂药性较活,易与铜或铁起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用金银器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金铲银锅”打造好后,“紫金丹”的功效明显提高了。
百年老店的世代传承
余修初之所以能安心离开松江赴杭州去大展宏图,主要是因为余天成堂店基已稳,后继有人,其子余五卿已能顺利接班。余五卿是其六个弟兄中最精明能干的一个,他办事有魄力,又是本店出身的内行, 家住与余天成堂药店近在咫尺的高家弄内。每天一早到店,一直到打烊后才离去。在他管理下,店堂与工场,前前后后,井井有条,生意仍然兴旺。当时 余天成堂除了出售一般的中药以外,还搜集民间药方,以独特秘方精制了独特的丸散膏丹,并以“鹿鹤”浮图为标记。如全鹿丸、人参再造丸、行军散、脑砂膏、首乌延寿丹、辟瘟丹等。其中全鹿丸和人参再造丸治疗脱力效果特别好,深受老人和农家喜爱。另外店里特制的脑砂膏治疗冻疮也有特效,销量尤其高。
1912年,余五卿病重返乡,把余天成堂药店交与他的独子余鲁珍打理。余鲁珍是个纨绔子弟,一向住在上海“租界”里,“遥控指挥”店务。他挥霍成性,嗜赌若命,早已债台高筑。余五卿病逝后,余鲁珍又被债主紧紧逼债,他走投无路,便自恃大股东又是“阿大先生”,不顾其他股东的反对,便把余天成堂药店盘给了宁波邵氏人家。余邵两家原是姻亲,对方考虑到日后的生意,要求保留“余天成堂”这块招牌,但这与余氏没有关系了。
从游园公创建余天成堂到余鲁珍把其盘掉,余氏共经营了五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松江老店被毁,余天成堂曾一度迁至上海市区“大世界”斜对面营业。目前,余天成堂药店仍在松江区内原址营业。老屋翻修一新,规模也扩大了许多。同仁们在保持严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开拓,业务蓬蓬勃勃,被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荣誉称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