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是指带下病,意思是古代中医的妇科疾病。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粘腻液体而言。在狭义带下之中又有生理、病理的不同。
金匮要略引证解释: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尤在泾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总之,“夫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女科》,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分型有脾虚湿困、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带下过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主要病机是任带失养。临床常见分型有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两种。
编辑词条带下带下
以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证。又称带下病。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带下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或房室不节,年老久病,损伤肾气,脾肾不能运化水湿,带脉失约,以及恣食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感受湿毒、寒湿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脾虚湿盛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绵绵不断,面色不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除湿,方用完带汤等。② 肾虚寒湿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腰脊酸冷,尿频清长或夜尿多,便清溏,舌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固涩,方用内补丸、桂附止带汤等。③湿热湿毒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甚至黄绿如脓,味臭,或挟血,阴部肿痛瘙痒,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