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乌头

什么是乌头,第1张

乌头(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eaux)是毛茛科、乌头属草本植物。块根倒圆锥形,茎高可达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急尖,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疏被短柔毛。顶生总状花序;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下缘稍凹,喙不明显,花瓣无毛,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种子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地草坡或灌丛中。

乌头的药用部位是主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称附子”,附子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阳痿,水肿,脾阳衰弱的泄泻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痹,脚气等症;川乌治中风,拘挛疼痛,半身不遂,风痰积聚,癫癎等症。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1])

中文名

乌头

拉丁学名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eaux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快速

导航

形态特征近种区别主要变种产地生境育植技术主要价值

植物学史

乌头是中国乌头属中分布最广的种,被中国劳动人民利用的历史也较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将乌头列为下品。在四川彰明、江油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乌头野生的植株有两个块根,经过栽植后块根数目增多,对这些块根过去都给予不同名称,并且各有不同的医疗用途。南北朝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明朝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

草乌头,异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神农本草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独白草(《续汉书》),土附子(《日华子本草》),草乌(《圣济总录》),竹节乌头、金鸦(《本草纲目》),断肠草(《新疆药材》)。 为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俗名。植物为多年生、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有块状或粗厚的根;叶常掌状分裂;花蓝色或紫色,有时白或黄色,左右对称,排成总状花序式或圆锥花序;萼片5,花瓣状,上面一片大而呈帽状或头盔状;花瓣2-5枚,小;雄蕊3-5;果为一蓇葖。块根又名草乌头(英文名称:Kusnezoff Monkshood Root),有毒,入药能祛风湿、散寒止痛。乌头属约350种植物,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165种,约有36种可供药用。

栽培附子时用乌头块根作种栽,乌头是植物名也是一味中药名,有剧毒,用乌头栽培后,从乌头母块根旁侧生出的子块根,因附生于母块根上故称“附子”,附子只是一味中药名,也有毒,乌头和附子都是长在同一植株上不同部位的块根,所以乌头和附子常混称,都含有乌头碱有毒成分。在收获时把附子从母块根上掰下再进行泡制加工,降低其毒性,把剩下的母块根收集在一起晒干即为乌头(也称川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745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3
下一篇2023-06-0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