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70后,八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所以对那个时候的饮食还是记忆颇深的。我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买肉和买很多副食品都是要票的。粮食每个月都是拿粮本去粮店买,而且根本不像现在有挑选的余地,人家给你什么就是什么。那时候要是认识副食品商店的人,或者家里有人在那里上班,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而且求你办事的人也多。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一,主食主要是一些两掺的米饭或玉米面白面混合蒸的馒头,那时候管大米和白面叫“细粮”。如果家里能够天天吃“细粮”的人家,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开豪车的人家。记得我同学家兄弟姊妹多,他家供应的粮食不够吃。他山东老家的亲戚给他家托运高粱米、地瓜干,他家的馒头都是白面和地瓜干面蒸的黑黝黝的馒头。不过这些在85年以后就好转了!基本那时候人们的主食已经变成了大米、白面,我们这里城市里应该是这样的,农村如何还真不太清楚。
二,副食品当时能够喝上牛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有专门的奶站供应牛奶。我记得有别人用不了的奶票给我家里,那个牛奶奶皮厚厚的,上面还飘着一层黄色的油,特别的香甜。这个是家里有刚出生的孩子或病人,才能供应的,普通人家有钱也买不到的。鸡蛋那时候也属于“奢侈品”,城里人家不少都搭有鸡窝,自己家里养几只鸡。平时喂鸡和剁鸡食的活基本都交给家里的孩子,过年会杀一只不下蛋的鸡,那个鸡一炖满楼院都是香气。
家里当时的食用油基本都以荤油为主,家家户户都有个“荤油罐子”,那个可能是那一代孩子最美好的回忆。荤油抹上馒头片,别说有多香了!
当年吃菜好像不是太困难,基本都是一些常见的时令菜。冬天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而且家家户户都会挖一个菜窖,里面存放着家里越冬的蔬菜和咸菜之类的。要想吃到现在市场上这些菜的品种,在当时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我记得当年我家里的早餐一般是稀饭、咸黄豆、咸菜,午饭一般都是面糊汤搭配两掺馒头,晚饭就是高粱米饭兑大米。豆腐在当时都是凭票供应的,豆腐渣都是好东西。不过因为我们这里靠海,当时海里的资源可是特别丰富。赶海和钓鱼的收获都不少,不过当年可真不爱吃鱼,就喜欢吃肉。结语:现在的生活水平跟那时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用老妈的话说:“当年是愁没吃的!现在是愁吃什么。”
八十年代初,人们刚刚摆脱饥饿,吃饱了,但还不能说富有,再说,人们刚从阴影里走出来,节俭的习惯已经形成,还不舍得大吃大喝。七十年代末,虽然能吃饱,但还需要粗粮补贴,细粮仍然不够吃。到八十年代初,基本上吃细粮就问题不大了。我记得早上一般就是咸菜,稀饭,馒头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早餐会慢慢变得丰富一点,自己家里面给孩子会增加鸡蛋,煮或煎都有。到了八十年代末,早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陕西这个地方的特色小吃都有了。油条、豆浆,油茶、麻花,包子、稀饭,想吃啥自己做,也可以买着吃。
马哥是云南人,小时候吃的东西可能大家都没怎么见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蒸饵丝,蒸饵丝是曲靖地区的特色,小时候(20多年前),一碗蒸饵丝的价格差不多是3-5毛钱,一般在路边上会有人骑着三轮车在卖,用一次性饭盒装着卖。当时曲靖比较出名的饵丝店叫“大富贵”,现在都还在开着,如果大家有机会到了曲靖游玩,记得去大富贵吃一碗蒸饵丝哦(现在的价格6-8块)。
2、陆良米线,问曲靖人啥米线好吃,10个人可能会有5个人给你推荐陆良米线,香辣口味,加上稍肥的肉哨,还有纯瘦的肉片,美味极了,现在去吃一碗加肉的大概10块钱左右。
3、油膏稀豆粉,在云南的昭通地区一般都是吃油膏稀豆粉做早点,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地方,会泽~会泽的早点也会吃,稀豆粉里面放上盐巴、味精、糊辣椒、花椒粉和葱花儿,刚炸好的油膏放到稀豆粉里面沾一下,刺啦一声,稀豆粉完美的裹在油膏上面,咬上一口,麻辣鲜香、外焦里嫩,小时候1毛钱一碗稀豆粉,一毛钱一个油膏(现在稀豆粉1-2块,油膏5毛-1块)。
4、烧饵块,小时候一张饵块两毛钱,里面可以加油条、加火腿肠、加煎蛋、加洋芋粑粑。据说会吃烧饵块的人都会点甜咸口味哦,饵块上面抹上甜酱油、辣椒、路南腐乳、芝麻香油、花椒油、豆瓣酱(或者是昭通酱)、小棍子抹均匀,只用五毛钱,就可以品尝到人间美味(现在吃一个是1.5-3块钱)
当然了,上面只是马哥经常吃的,云南的早点多的很,还有很多就不顺着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汆肉米线、卤鸡米线、羊肉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草芽米线、凉卷粉、凉米线、破酥包子、糯米饭团、坨坨肉、耙肉饵丝、烤乳扇、豌豆凉粉、椒盐饼、过手米线、牛蒸蒸、牛肉耙糊、豆汤米干、梅花青豆糁、小鸡稀饭、冰稀饭、烧豆腐、喜洲粑粑、大救驾、豆焖饭、洋芋焖饭、砂锅饭等等等等,太多了,这里马哥都数不完,大家如果去到云南,早点两个月不重样是没啥问题的,不说了,马哥要去吃蒸饵丝了~
我,70后,小时候上学时的早餐很单一,一个馒头,扔出去能把人脑袋砸个包的那种,然后用一张纸(通常都是在作业本上随手撕下来的)包着混有咸盐的干辣椒面,带到学校去,等课间的时候,掰一块馒头,蘸着咸盐辣椒面吃,有时候,一小包咸盐辣椒面会和只带了馒头的小伙伴分享。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队改村,生产队分成好多组,每组一个组长。后来又单干,生活也随着好一年一年好起来。从吃黑窝窝头,到吃玉米窝窝头,80年代中末期开始吃馒头了。
80年代的早餐在我们这里,是千篇一律的豆浆油条,炸糕、烧饼、咸菜。还有的家庭是头天晚上多做的菜,早上面条 和菜也是早餐了。
每个星期六星期天的,我愿意去顺河路上的饭店吃早餐。那里有甜沫,煎包,鸡蛋包。一碗香喷喷的甜沫,冒着热气的水煎包,吃着舒服美味。每次我都早早的在店门口等着开门,那时饭店不做好饭不开门,开门就是做生意了。还有早上姥姥偶尔用鸡蛋裹着馒头片用油炸一下,也是一顿享受的早餐。那时候住的院子是大杂院,早上谁家做饭,香味洋溢。一般早上没有做的,凑合一下就急匆匆的上班上学去了。我们家住在后院,前院有个来胡辣汤的,大家有时候也去买胡辣汤喝。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买的人少,还是愿意在家里吃,省啊!
我的老家在湖南,湖南是鱼米之乡,我儿时的早餐就是吃饭,每天三顿饭!
我是78年的!小时候家里早餐吃的就是前一天晚上的剩菜.那时候谁家说天天吃豆浆油条小笼包子.那是吹牛逼.因为那个时候买油条.包子.火勺.是要粮票的!
我是福建人,我们儿时吃的早餐,很多到现在还是没什么变化,只不过用的材料稍微改变了些,用料更好了而已。
锅边配油条或花生汤配油条。外面早餐店,这是经典搭配,很多人喜欢这样吃。锅边是用大米粉调成米浆,最后淋到大锅壁上,用饭铲一铲一块一块掉到锅里,白白的,厚度要适宜,锅里一般加些牡蛎或者花蛤,小虾米增加鲜味,里面可以加些切碎的菜如大白菜,紫菜等,最后出锅加些香菜增香,一般煮稀点配油条是绝配,当然花生汤配油条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自己家庭一般是地瓜粥配海蛎饼,海蛎饼也是油炸的,里面配料有紫菜,牡蛎,肉丝,切碎去水的包菜,一些香菜,外面裹上一层浆,油炸后外面酥脆,里面鲜香味美,好吃极了。这海蛎饼还有种吃法,是用我们这的福清光饼夹着吃,超好吃。
福清光饼在我们福清很有名,虽然简单但好吃,光饼中间切开可以夹海蛎饼,夹卤肉块,夹油豆腐,还有里面加上紫菜和三层肉丝叫紫菜饼,然后再煮上一碗混沌(我们这叫扁肉),或者一碗鱼丸热汤,加入葱花和醋配着吃,简单又管饱,到现在这些还是我们爱吃的早餐。
后来我到福州读书,那边的早餐除了馒头肉包外,还有煎包,拌面,拌面配扁肉到现在还是我的最爱,扁肉汤我喜欢多加点白米醋,哈哈哈酸酸的我都要流口水了!
你们有吃过这些吗?想吃吗?分享一下你们的 美食 吧!
东北的,那个时候早餐?就是早饭吧,别整这文词,就是前一天剩的饭或者馒头,在锅里热一下,然后在咸菜缸里夹一个黄瓜或者芋头或者咸萝卜,反正家里咸菜太多了。吃了,然后上学去。小中高都是这么过来的,非常不习惯,不喜欢早餐吃面包,牛奶之类甜的东西,现在也是。早餐吃甜的……会发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