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文没有语法,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曲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但是中文的句子结构可以组成。也不需要改变字体,不需要加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只有一个句子就行了。
走遍所有的大学校园,刻苦学外语的比比皆是,有的学生连吃饭走路都听着外语录音,那种苦学精神的确是值得称赞。
可是,包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在内,苦学诵读古代名篇和诗词的又有几人呢?
某个大学的教授做了一个让人尴尬的测验,找来40名在校大学生,每人听写20个并不怪僻的常用成语,结果是有一半的人成绩为零分。
能听会说外语固然很重要,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外语的作用的确很大,这点没人否认。
但是,如果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很差,那么难以想象能够掌握和表达更为高深的科学知识和增强对外交往能力。
母语毕竟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得不牢,那么上面的建筑会是宏大辉煌的吗?
在昨日于上海举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座谈会上,尽管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着主题上混乱、功能上不统一等问题,许多大学甚至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同时,我国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现状令人担忧。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森华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多,但良莠不齐,而且普遍存在着姓“文”不姓“语”的情况。齐森华认为,现在大学语文普遍强调“语文”中的“文”———有的强调人文精神,有的强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的强调文学素养,各教材的功能、定位不统一,而且质量良莠不齐。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许多高校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英语,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则缺少硬性要求,后者难免被挤掉。因为体制上没有保证,也缺少切实的措施,加上现实利益总是驱动人们先考虑比较实际的问题,像大学语文这样要求比较“软性”的课程,就越来越被“边缘化”。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陈昌来教授则表达了对目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担忧。他表示,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像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现象较普遍。他曾让40位同学听写20个常用成语,结果竟有一半的同学成绩为零。另外,还包括对国家现在的语言文字政策不了解、缺乏实用文体的写作和口头运用以及乱用网络语言等,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亟待重视和加强。
担忧不是多余的,而是对现在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下降现状的真实反映。这个隐忧不解决,则会影响今后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试想,如果连常用成语都不懂的大学生,他的别的方面的文化水平还能很高吗?
如何切实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