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链霉素(SM):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
3.利福平(RFP):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
4.乙氨丁醇(EMB):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
5.吡嗪酰胺(PZA):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
上述五种药物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常用或最有效的药物,医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问题二: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哪些 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问题三:常用的第一线第二线抗结核药物都有哪些 第一线抗结核药:
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特点:疗效好,毒性低
应用:能有效治疗大部分结核病人。
第二线抗结核药:
药物: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利福定、卡那霉素等。
特点:或疗效较差、或毒性较大。
应用:用于对一线抗结核药产生抗药性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用药原则:
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
问题四:肺结核一线药有哪些 肺结核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
吡嗪酰胺(Z)、利福喷丁(Rft)、利福布丁(Rfb)
注射用抗结核药
链霉素(S)、卡那霉素(Km)、
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
意思:HRZE杀菌与抑菌药联合强化治疗两个月,后HR巩固治疗4个月
H 代表异烟肼,R代表利福平,Z代表吡嗪酰胺,E 代表乙胺丁醇。
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生物膜穿透性好,由于疗效佳、毒性小、价廉、口服方便,故被列为首选抗结核药。
异烟肼的口服吸收率为90%;服后1~2小时血清药物浓度可达峰;Vd为0.61±0.11L/kg,蛋白结合率甚低。该品在体内主要通过乙酰化,同时有部分水解而代谢。
由于遗传差异,人群可分为快乙酰化者与慢乙酰化者。他们的半衰期有显著差异,快乙酰化者的平均t1/2为1.1小时。
慢乙酰化者则为3小时。该品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各型肺结核的进展期、溶解播散期、吸收好转期,尚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等。该品常需和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和克服耐药菌。此外对痢疾、百日咳、麦粒肿等也有一定疗效。
扩展资料:
在结核病的初治治疗方案中,采用2个月强化期和4-6个月巩固期。强化期联合3-4个杀菌药,约在2周内控制症状。
结核病灶中存在4种不同代谢状态的菌群:A、B、C、D。
INH可迅速杀灭A群,显示早期(此时PH在中性)高效治疗效果,随着细菌生长减慢,逐渐失去作用。
RFP可杀灭C群(半休眠状态但偶有突发必或短期内旺盛生长的细菌),可减少复发,故应贯穿疗程始终。
PZA是唯一对B群有效的药物(消灭B群是实现灭菌的关键),近年强调在短程化疗中加用PZA至关重要。
PZA杀灭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和吞噬溶酶内(PH<5.5)的细菌,新的研究显示,对于存在于结核结节和干酪样物质(PH6.5-7。0)中的细菌,由于急性炎症伴缺氧和二氧化碳、乳酸蓄积,PH可降至5.0-5.5,PZA亦可发挥作用。其作用一般在疗程最初的两个月内完成。
D群为完全休眠菌,药物不起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异烟肼
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中存在最长久,危害最严重,人类在与结核病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仅100多年来才有一些值得记载和庆贺之事。 (1)1882年德国科学家郭霍(Robert Koch)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菌,确立了结核病的病原体,为人类战胜结核病明确了战斗目标,这是控制结核病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W. K. R02ntgen)发现X线,为以后临床医学(包括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打下了基础。 (3)1897年,德国科学家G. Flügge 提出了结核菌的飞沫传染说,证实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 (4)1921年,法国医生卡美特(A. Calmette)和兽医介云(C. Guerin)将经过多年培育的减毒牛结核菌活菌苗接种于婴儿身上,此即“卡介苗”。其后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流行病学观察,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全球各地逐渐被推广应用。至今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5)1925年,日本科学家住吉弥太郎从痰中分离培养结核菌成功。 (6)1944年,美国科学家S. A. Waksman发现链霉素,这是第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 (7)1946年,瑞典科学家T. Lehman合成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这是第二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化学药物。同年,德国科学家Domagk合成氨苯硫脲(TB1),这是又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 (8)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结核课,主管全球结核病控制。 (9)1950年,美国发现另一种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紫霉素。 (10)1952年,美国和德国报告异烟肼为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同年,美国合成另一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寻找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得以治愈病人,消灭传染源,进而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是证实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传染病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异烟肼的问世为有效地治愈结核病开辟了新的纪元。由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组成的标准化疗方案(长程疗法)使控制结核病进入了化疗年代。这是全球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11)1956年,法国合成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 (12)1958年,日本科学家梅泽滨夫发现抗结核药卡那霉素。 (13)1959年,印度马德拉斯化疗中心报告肺结核病人住院和不住院化疗效果及对家庭接触者的感染比较并无差异,从而开始了肺结核病人的不住院化学治疗时代。同年,W. Fox博士报告在马德拉斯化疗中心研究的另一个成果,即为保证不住院条件下病人确实服药而采取的直接监视下的化学疗法(DOT)。 (14)1961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 (15)1962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 (16)1966年,意大利和瑞士共同发明、制造出另一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 (17)自从20世纪50年代异烟肼等有效抗结核药物相继发明,经过将近20年的观察,虽然临床结核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很大改善,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未见明显改善。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只靠私家开业医师,结核病疗养院或医院治疗临床病人以及靠资源很薄弱的民间团体如防痨协会门诊治疗病人等形式来防治结核病,对疫情的影响极为有限。因为结核病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要想获得有效的控制,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于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WHO结核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并创导了“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组织形式,把结核病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卫生规划中,依靠政府的卫生机构和资源来控制结核病。这样全球控制结核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各会员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这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四个里程碑。&n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