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隋唐时期以前:以“外风”立论
(1)《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但无中风病名
(2)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中风病名,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在治疗方面创立“侯氏黑散”和“风引汤”。
宋金元时期:由“外风”到“内风”
(1)宋代《圣济总录》笫一次提出卒中风的概念,标志着“中风”概念逐渐由“外风”向“内风”演变。
(2)金元时期认为中风是由 "内风"所致,分成了多个学术流派,由于理解不同,治疗方法也多有不同。(如刘河间创立“地黄饮子”作为中风缓解期肝肾阴阳两虚、舌足瘘废的某础方,开从肾论治中风之先河;而张从正在治疗中风方面主张汗、吐、下法,用药多用防风通圣散,凉膈散,三圣散等,反对用至宝丹,淸心丸等药治疗,这点与刘河间截然不同。)
明清时期:著名的“补阳还五汤”
(1)明朝张景岳明确提出了“非风”说,强调本病以内伤为本,采用大补元煎、右归饮等进行治疗。
(2)清代以后,对中风终于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内风致病”理论,叶天士综合上述理论,创立了“阳化内风”说,在治疗以“缓肝之几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为治疗方法。之后,张寿甫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叶氏之说,创造了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
(3)清末,王清任则在此基础上加入血瘀辩证,创立“气虚血瘀”论,创立了最著名的“补阳还五汤”,被后世所推崇,一直沿用至今。
脑中风就是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中风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患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可轻可重。同时有部分患者出现一侧鼻唇沟变浅,也就是经常说的口角歪斜。还有部分病人会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楚,甚至一个字也不能吐出来。如果是后循环的脑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视物成双、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如果严重的脑中风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脑中风还会有全身的一些症状,如血压反射性增高。总之脑中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部位的中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