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体内一般是由于感染到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发生炎症反应。这个时候机体免疫力起作用和病原体做斗争,免疫系统发挥斗争机制。因为这个原理和中医所谓的刮痧应该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扎手指的少商穴。
中医理论,放血疗法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人体的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特别是对于自限性的疾病,病毒性感冒药物无法直接杀死病毒,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机体自身免疫力来清除病毒,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发烧也自然就消退了。
扩展资料:
中医的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现在的一次性点刺针更适合临床应用和百姓大众的自我治疗方式。
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
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放血疗法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少量采用,如中医或藏医还存在采用放血疗法的情况。西医中,利用医蛭吸吮臃肿块附近的淤血,也还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放血疗法
吃了退烧药降到37.5℃一般体温不超过38°不需要继续吃。人体发烧通常是因为机体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体内的前列腺素增多而产生致热原,或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致使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引起发烧。而退烧药的作用机制通常是使体内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抑制,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抑制而使体温调定点降低,发挥退烧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退烧药较多,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但不论是哪一种退烧药,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故当吃了退烧药降到37.5℃后,不建议再继续吃,若摄入的退烧药含量较多,使其血液浓度增加,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呕吐、恶心、乏力等不适。
一般情况下,当吃了退烧药降到37.5℃时,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使体温恢复至正常。如使用冰袋、冷毛巾等冰冷的物体,放置于机体的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动脉走行的部位,通过收缩血管达到降温的效果。同时可多饮水,尤其是热水,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温的恢复,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如火锅、炸鸡等,以免加重病情,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能量,如米粥、面糊等。大部分低烧患者经过非药物治疗的方式处理后,体温通常可恢复正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