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场调查。当出入境人员中有传染病发生时,检疫医生应深入现场了解人员中是否有新的病例发生,以及周围环境对病例的影响因素。
(3)国际间传染病健康体检。可掌握传染病在出入境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例如利用粪便检查,可监测肠道传染病隐性感染情况,又如利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检测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流感抗体水平,利用血涂片检测芜疾等。
(4)药物和生物制品应用调查。对去往高症病区或霍乱流行区的人员可以由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放预防药物,作好登记,以便归国后调查发病情况,以及霍乱菌苗接种和黄热病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和人群免疫水平,以便评价其效果。
环境调查包括对水、食品等有关因素的调查。在国境口岸必须加强对出入境交通工具和国境口岸食品卫生或饮水卫生管理,才能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6)发病率调查。出入境人员中检疫传染病或监测传染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以便提出检疫措施。
(7)死亡率调查。出入境人员特别是出国劳务人员中近年来因感染传染病而死亡的趋势有所增多,为此出人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了解出入境人员死亡情况和原因,为今后出国劳务人员有针对性提供健康咨询和卫生防护。
2,措施:
一、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如从血液或骨髓涂片中检出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微丝蚴、回归热螺旋体等;从大便涂片中检出各种寄生虫卵及阿米巴原虫等;从脑脊液离心沉淀的墨汁涂片中检出新型隐球菌等;肉眼观察粪便中的绦虫节片和从粪便孵出的血吸虫毛蚴等。
2、病原体分离: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可用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和新型隐球菌等。立克次体需经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才能分离出来,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病毒分离一般需细胞培养,如登革热、脊髓灰质炎等。用以分离病原体的检材可采用血液、尿、便、脑脊液、痰、脊髓和皮疹吸出液。
3、特异性抗原检测:可较快地提供病原体存在的证据,其诊断意义较抗体检测更为可靠。常用方法有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测定(EIA)、荧光抗体技术(FAT)、放射免疫测定(RIA )、流式细胞检测(FCM)等,必要时可作核酸定量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检查。
4、特异性核酸检测:可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放射性核素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作DNA印迹法或RNA印迹法,或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PCR(RT-PCR)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必要时还可作原位聚合酶链反应(PCR)。
二、特异性抗体检测
在传染病的早期,特异性抗体在血清中往往尚未出现或滴度很低,而在恢复期或后期抗体滴度有显著升高,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重要诊断意义。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现存或近期感染的诊断。蛋白印迹法(WB)(又称免疫印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很高。常用于艾滋病的确定性诊断。
措施:
基本培训内容如下: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等。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
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要求诊疗活动中能规范执行个人防护,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正
确进行处置。
标准防护与手卫生,要求诊疗活动中能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医疗废物管理,要求正确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发生外溢时能正确处置。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监测,要求能够发现感染病例并上报。
重点培训内容如下: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监测,要求能够发现感染病例并上报。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要求诊疗活动中能遵守并落实相关要求与操作。
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本院或本科室的主要目标菌耐药率情况、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要求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提高标本的送检率,并能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抗感染治疗新进展,要求外科医生掌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使用药物的管理。
重点环节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呼吸机、中央导管插管、导尿管、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
重点部门防控措施,包括各类ICU、各类手术室、血液净化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产房、新生儿科等部门,建议单独对各部门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医院感染暴发和处理步骤,要求掌握医院感染暴发的预警与发现,了解处理流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控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方案。针对传染病防控的三原则,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防控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