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代人们有了病都看中医,吃中药,北京城里的中药店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崇文门外大街的千芝堂也比较知名。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像治疗乙型脑炎的安宫牛黄丸,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筋骨麻木的大活络丹,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治疗高烧不退的紫雪散,治疗痰火内发的牛黄清心丸,治疗妇女不孕症的女金丹,治疗神志昏迷的局方至宝丹,治疗神经衰弱的参茸卫生丸,被称为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有4O0多种,大部分都经过反复实验,配方合理,剂量合适,有明显的疗效。同仁堂对药材的质量要求很严,早年间所有的药材都从河北安国县的药材市场上购买,后来也由北京的四大药行供货。药材商们总是把最好的药材卖给同仁堂。在安国的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上,药材商们都要等同仁堂来人后才开市,因为同仁堂的收购量大,出价高。对一些珍贵药材例如人参、麝香,同仁堂还派出专人去产地采购。
中药的制作是很麻烦的,像蜜丸的制作需要经过蒸、炒、煅、烫、制、浸、霜冻等四十多道工序。有些成药制成后还要放上几年,使燥气减少后才能出售,这样一来必然占压了资金,但却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同仁堂的第十代传人乐印川在咸丰年间还捐了四品衔的候补道,后来又捐得从二品典封,任军机引见,受赏顶戴花翎,使同仁堂官商的地位更加牢固。为了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誉,同仁堂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公关活动,树立乐善好施的企业文化形象。例如每当京城会试期间,同仁堂总要向应考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这些举子考中后做了大官,自然少不了照顾同仁堂的买卖,或为同仁堂提供特权,或为同仁堂介绍主顾。北京城里许多王府把记帐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负责向府内供应中药,到年底结帐。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办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勉强能够糊口。此外同仁堂还要施舍棉衣给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每年夏天同仁堂则向穷人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同仁堂举办的这些慈善事业,是从药店经营的利润中提取的,据说能占到利润的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生活状况,但是这种疏财济贫的义举毕竟是值得称道的。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期间,大栅栏地区的一场大火将同仁堂铺面的前庭烧毁,家具和珍贵的医书也被烧毁,一些侵略军官兵常到店中骚扰勒索,使同仁堂的损失很大,后来经乐印川妻子许氏的努力,使同仁堂逐渐得到恢复。
1907年许氏病逝后,同仁堂由乐印川的四个儿子共管,同仁堂的职工也分为四派,实行寄卖制与四派之间的矛盾使同仁堂的经营管理逐步陷于混乱。后来经四人商量,决定各人在外边自立门户,可以用“乐家老铺”的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的字号。于是,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像乐仁堂、沛仁堂、济仁堂、达仁堂、宏济堂、颐龄堂,最后竟达3O多家,自相竞争的结果,使同仁堂老店的经营状况越发艰难。
北京沦陷期间,日本商人也想染指同仁堂。他们派人向乐家提出人股的要求,乐家人花了很多钱找权贵疏通,总算躲过了一场灾祸。抗战胜利后,元气尚未恢复,同仁堂又在金圆券急剧贬值的风波中损失惨重。库存的珍贵药材亏损殆尽,无力支付职工工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才获得新生,药店翻修一新,拥有三家药厂,成为北京最大的中药店,全国四大药店之一。同仁堂的中成药远销到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北京医药市场处于龙头老大地位的同仁堂开始向南方渗透。2003年11月02日第一医药帮助同仁堂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中店——北京同仁堂上海分店,这家同仁堂店中店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内一楼黄金位置,占地100平方米。首批展出的产品囊括了同仁堂研制的200多个中成药拳头产品。上海第一医药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将把这种店中店的合作形式有选择地开进其现有的百余家连锁门店中。明码实价。还可以把。如今同仁堂在其落户的九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当地最大的中药店,而且装潢讲究,体现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气息。在台北新店里,有不少顾客感言:"来这买药,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其中这些历史和文化展区,看起来就像一个中药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生产中药产品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将海外开店、中医药史展示、中医坐诊与售药相结合,通过给消费者一个直接了解中药的环境,增强其对中药的信任和用药习惯。它带给消费者的不只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重义、爱人、厚生的文化。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300多年来,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同仁堂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392,082.05元,净利润146,648,474.92元。集团下属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300多年的老字号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同仁堂是老字号经营的典范,那么,在老字号大多数经营不利的今天,同仁堂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通过对国内老字号的分析,大家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经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任何想要塑造强势品牌的企业都要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中华老字号也不例外。
4、资金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是无法积聚品牌资产的,而这一问题在中华老字号当中尤为严重。
5、没有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当然,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始终是品牌延伸的前提条件。
6、不注重法律保护。几代人千辛万苦才创出的老字号能维持至今实属不易,倘若一时疏忽被他人抢注了商标岂不可惜。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我们可以看到同仁堂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1.一九九二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