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摆子的意思如下:
汉语拼音读作:【打摆子 dǎ bǎi zǐ】。
打摆子的造句如下:
1. 因此我们必须防止这种打摆子似的群众运动在我们中国重演。
2. 第三天早晨她几乎不能下床并一直持续到晚上,她开始打摆子并发高烧。
3. 我如同打摆子一样,从头到脚拼命的颤抖,腿软的几乎站不住,好几次差点摔倒。
4.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5.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所致,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
6.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是疟原虫通过蚊子(按蚊)传播的人类最严重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
7. 疟疾,又称寒热病,就是民间所说的打摆子发高烧,它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8. 据了解,疟疾俗称“打脾寒”、“打摆子”,为夏秋之季最常见寄生虫病。
9. 疟疾曾经让人束手无策,我国民间俗称之为打摆子、冷热病、疟子等,我国疟疾病例数曾经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
10. 据姑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瑜璋介绍,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脾寒”,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11. 那个管丞一见令牌,吓得两条腿都打摆子,慌里慌张的冲进驿站,叫了两个驿卒换马,自己则去吩咐做饭的事了。
12. 秋后镇上人差不多都害起了打摆子,冷起来捂着两床被子还浑身筛了糠似的,吃了果子的人没事。
利用历史文献探讨了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危害及其地理分布.认为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最主要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流行不仅是促使商王盘庚迁殷的直接原因,也是当时长江流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该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是疟疾的主要流行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是恶性疟的潜在发生区,疟疾主要在军队中有大的流行谢谢你的问题啊 !~!让我也见识了不少的知识,共同进步!~!·
中医·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俗称打摆子。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疟疾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人论述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病
详见百科词条:疟疾 [ 最后修订于2018/9/3 22:43:32 共141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