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报告输入性疟疾疫情,需要这样加强防控措施。
一、强化疟疾监测工作《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通知》日前在全国卫生健康委网站上印发,要求各地要加强对疟疾的监测,加强各口岸和检疫点入境人员的疟疾监测,特别注意其原始来源国的资料。
对近期出现发热症状的病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置,对可能再次传播的地区要及时开展媒介监测和疫点处置,及时阻断传播风险。
二、做好人员排查对近期从疫区返回的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检查,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加强对疫情的监测预警,加强对疫情突发的防范,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理,防止再次发生输入。
各地要按照预防输入和再扩散技术方案,严格落实“1-3-7”工作规程,及时进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进行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再次传播的风险。
在云南省边境地区,要建立和完善边境防控体系,严密把住疟疾三道防线,加强边境村寨、边境县等重点人群的监控和控制,确保边境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不能松懈,防止边境地区疟疾的输入和传播。
三、防止蚊虫叮咬预防疟疾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所以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疟疾病人,防蚊叮咬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疟疾传染的好办法。在蚊子最活跃的时候(傍晚和晚上),如果需要在室外工作或运动,可以穿上长袖、长裤,并在裸露的肌肤上涂上驱虫药。
睡觉之前,可以在房间里喷洒农药或者用蚊香;在睡眠中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在房子里安装沙门、纱窗。
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难修的一条路。
地图上,它静静卧在非洲大陆的腹地中,从南苏丹共和国的首都朱巴开始,由南向北,蜿蜒着穿过非洲的蚊蝇蔓生的丛林、高温40摄氏度炙烤的草原,向着南苏丹第三大城市伦拜克延伸。
朱巴-伦拜克公路,这是南苏丹最大的一条公路,也是联通南苏丹南北唯一的路。
这条缘起于2011年的公路,伴随着南苏丹的独立而生,又屡次因为战火而停。修这样一条公路,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于高温、疟疾和残酷的环境,而是无时无刻不潜在的战争危险。
修这条公路的人,是一群以山东人为主的中国人。
春节期间,尼罗投资公司在南苏丹的项目人员合影
听着枪声的春节
枪炮到底有多大威力,刘德龙再清楚不过了。
在南苏丹的十年中,他经历了两次战争。最危险的时候,炮弹就落在院子旁边,险些炸毁了刚刚建好的基地。刘德龙和同事,只能藏在储存蔬菜用的地下室里。
刘德龙是最早一批来到南苏丹修路的中国人。2011年,在南苏丹宣布独立的同一年,山东高速集团便来到这里,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号召,此后,山东高速尼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南苏丹分公司在这里成立、扎根。南苏丹被称为非洲最后一块“处女地”,作为援非工程的重要一环,刘德龙的任务,是和同事们一起在这里建设一条几乎贯穿南苏丹南北的重要公路——这条南苏丹首都朱巴到第三大城市伦拜克的公路沿着尼罗河的流向一路向北,如同一根珠链,串联起南苏丹多个重要城镇。
为了修建这条公路,刘德龙已经在这里过了五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尼罗投资公司驻外人员中年纪最大的“老大哥”,刘德龙没时间去伤感:年夜饭菜谱改了又改,终于在年二十九那天确定,自己要跟厨师一起去准备食材:油焖大虾、梅菜扣肉、香辣炒鸡、酱焖黄花鱼。虽然只有四个菜,但有鸡有鱼有肉,兼具南北风味。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两年的春节大家不能聚集一起守岁,但异国他乡中的这顿家乡风味,可以稍稍安慰伙计们的思乡之情。
刘德龙厨艺不错,作为项目里的老大哥,经常亲自下厨,给兄弟们改善伙食
尼罗投资公司驻外的伙计们有几十名,每个在这里留守春节的人,其实都有必须回家的理由:刘德龙今年57岁,已经当了爷爷的他按理说前年就可以退休,但舍不得自己在这里全程参与建设的基地,又顶着家人的反对回到了南苏丹;董光普,新手爸爸,孩子出生已经一周岁了,还从来没抱过儿子;王亮,这些年辗转了多个海外国家做项目,“团圆饭”这个词,在家里已经是奢侈……
每个人,都有共同坚守的理由:修这条路,不仅是工作任务,更是意义和责任——
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来说,朱巴-伦拜克项目将是非洲地区第一条全部使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规范建设的高速公路,为中国标准和规范的输出提供重要平台;项目通车后,将改变南苏丹南北没有公路交通动脉的现状,两地的行程将由现在的两天缩短为5小时,为整个东非公路网的建设补上最难的一笔。
路的希望,在废墟之上
刘德龙还记得自己刚来时候的情形:在一片战火后的废墟之中,即便是南苏丹的首都,在朱巴都很难找到一间像样的民用楼房,一条可以称之为“公路”的道路。人们很难分辨出哪里是市区、哪里是城郊。所谓的繁华市区,可能只是一片如果集市般密布的茅草房。很多关于非洲的专题片上,曾经出现过这种颇为原始的茅草房——用当地特有的泥土砌成一堵圆形围墙,再用一把把捆扎起来的茅草铺在上面作房顶。
钻进茅草房,闷热、污浊、昏暗,只有一束束细细的光线从茅草缝隙中投射进来。
南苏丹当地居民住的茅草屋
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没有安全的住宿点,没有干净的水,也没有稳定的电源。刘德龙和最早一批前来的山东高速的同事,只能选择住在集装箱,或者用用铁板和泡沫塑料填充的临时建筑里。
至于蔬菜等供应,南苏丹没有食用绿色蔬菜的习惯,想要吃绿色蔬菜,则完全需要依赖进口——依赖于乌干达、肯尼亚等邻近地区进口,如果货运不通,则大部分绿色蔬菜以及物资将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才能到达。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们要自己打井取水、自己发电,自己建设基地。”这无异于最为艰苦的创业。刘德龙回忆,糟糕的卫生条件带来多种疾病的威胁。因为交通不畅等原因,朱巴市区没有自来水系统,当地居民需要从尼罗河取水饮用,在朱巴街头,时常可以见到各种改装的运水车。笨拙的车身在崎岖不平的街道上艰难爬行,水箱里的水被颠簸出来沥沥拉拉洒了一路。运水车将未经净化的尼罗河水输送到市区内的各个取水点,然后各家各户再到取水点打水。于是,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头顶水桶的妇女和小孩。她们熟练地把几十斤重的水桶放在头顶,一只手扶着桶边保持平衡,艰难但灵活地穿梭在泥泞坑洼的小巷中。
因为南苏丹局势不稳,动乱不断,技术人员工作时需要持枪军警在旁边保护
“常常是一碗水,沉淀出半碗沙。”刘德龙说,当时每个在南苏丹工作的中国人,几乎都学会了用最简单的工具过滤和净化水。
这个国家,需要干净的水、需要稳定的电、需要发展和进步,而这一切的开始,必须要修路,还得修路!
随着一群山东人的到来,这份希望开始变成现实——随着尼罗投资公司与南苏丹政府路桥部签订朱巴-伦拜克公路项目总承包合同,南苏丹将拥有一条整洁、平坦、能够连接南北、运输货物的高速公路。
Chinese!Good!
在南苏丹十年的发展中,刘德龙不怎么费力就能找出许多有关建设初期的深刻回忆:因为语言不通,最初来到南苏丹时,当地很多居民对他们这些“外国人”都充满敌意,在基地建设时遇到了多种阻碍。
“直到有一次,朱巴市区内的一个社区着了火,依赖当地的消防系统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灭火,我们当时正在建基地,有一些储存的水,喊着大家伙一起救火,这才避免了整个社区都遭受火灾。”刘德龙说,这次救火之后,中国人的面孔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当地居民送来了自己养殖的鸡,认可中国人是来帮助南苏丹的朋友”。
出生于1997年的巩凡是尼罗投资公司驻外人员中年纪最小的工作人员,这也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他听说要去南苏丹修路时,他还是第一次将遥远的非洲与自己扯上关系。在到达之前,他百度了一下。
可现实远比百度出来的复杂。
“来之前特别兴奋,但一下飞机,热浪一下子就扑过来,城市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风刮得到处都是土。”没有想象中雄浑的草原、奔腾的狮子和烈马;也没有热情的非洲舞蹈,映入眼帘的只是一个战火后百废待兴的国家:除了气候和温度的“下马威”,在这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施工时,除了要克服施工道路遇到的自然问题,还要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战争的风险。
巩凡在南苏丹,也学会了擀饺子皮。在这里日子长了,每个人在厨艺上都大有进步
“我们施工时,必须配备着当地的武装力量保护安全,没有工作的时候大家平时不会出门,避免落单遇到危险。”在这个平时就很阳光大胆的小伙子眼里,最可怕的不是战争和人身危险,而是藏在无边草原中密密麻麻的蚊子和蜱虫。
几乎每个人都曾经被晒爆皮
正是这段最难修的路,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工作的成就感和坚守的意义:“我们在那修路,当地居民路过的时候会对我们挥手致意,还会说, Chinese!Good! 我觉得这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为国争光的感觉。”
在南苏丹的日子里,疟疾也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基地几乎超过90%的同事都曾得过疟疾。赤道从南苏丹穿过,这里的季节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中疟疾流行,而雨季则霍乱肆虐。刘德龙在这的十年中,得了5次疟疾——俗称“打摆子”。在非洲,疟疾很普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并且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就是感觉忽冷忽热、出汗,关节酸痛。”刘德龙说,“这种病在国内已经基本清除,但是在非洲依然属于常见病,在南苏丹工作的同事基本都得过。”
刘德龙说他要格外感谢一个人——科学家屠呦呦,“没有她发现的青蒿素,我们估计早死了几次了。”
赤道边上建起了“山东大院”
几乎所有在南苏丹工作的人,从不主动和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环境,一旦家人问起,所有人有着难得的默契,“不累,不危险,待遇也不错。”
一批又一批的山东高速人来到这里,规划、建设、修路,随着一批批中国人的接力建设,南苏丹中方投资机构最好的营地-山东大院建设落成;朱巴-伦拜克道路升级项目也顺利开工。
已经成型的一段公路
他们会跟家里人谈这里的风土人情:当地土著丁卡人的男性平均身高可以达到1.91米,女性身高也都普遍在1.8米以上,有人管这里叫“巨人国”;这里的土壤很肥沃,蔬菜长得比国内快很多,而且种啥啥能活,菜叶长、果子大,让基地食堂的伙食丰富又美味;尼罗河里有丰富的水产,鲈鱼单条有100多斤,罗非鱼也长到三斤多,但可能是生长周期太短,是吃起来味道有点奇怪,远不如国内的味道鲜美;野生动物常常能瞧见,最常见的就是狒狒,看着格外壮,狒狒是群居动物,它们是丛林的原住民,本地人见了也得绕道走;他们也会聊起自己建设的基地和修筑的公路;“山东大院”就是从一米多高的深草中拔地而起,他们把这里建设成了非洲的“小山东”,同事们个个身怀绝技,胶东大馒头、山东大包子、临沂炒鸡等山东味道不定时就能吃到;目前建成的公路,是南苏丹最漂亮、标准最高的公路,这里的总统和驻南苏丹大使都曾赞赏有加……
一点一滴,都是来南苏丹的意义,都是工作的意义,都是坚守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一种平凡的英雄主义,在战争和疾病的阴影下,他们修建起了南苏丹最漂亮的中国营地,在营地中种植蔬菜和四季瓜果,长成了“希望之地”。
南苏丹建设的山东大院
难的是心里的“熬”
董光普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打开手机看着儿子小脸的时候。
又萌又软的小人儿,冲着屏幕伸出是个肉窝窝的小手喊着“爸爸”,每当这个时候,董光普觉得幸福,又有点想哭。为了筹备儿子的周岁礼,他提前很久就开始浏览购物网站,从气球的颜色到酒店的选择,一点点置办齐整,“我不在他身边,但我想让他知道,爸爸的爱从来没有缺席。”
在儿子周岁的时候,董光普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因为缺席儿子的成长而道歉,但他觉得孩子长大后一定会理解他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为了咱们家庭的生活,也是为了这里的好多小朋友。他们没有衣服、没有吃的,也不能上学。等爸爸和叔叔阿姨们修好了路,他们就可以卖出产品、走出去、建工厂,可以去读书,去工作,过上咱们这样的好日子。”
因为南苏丹多次爆发战争的原因,朱巴-伦拜克公路第一段60公里的施工顶着重重压力和危险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就将通车。作为朱巴-伦拜克公路项目经理,王亮说目前南苏丹的政治局势已经稳定了很多,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就是他们所有人最开心的事情。
“中国人到哪里都能行。”说起这个,王亮带着一点隐藏的骄傲,他是青岛人,说话里还带着一点胶东口音,“我们路修的最好,我们的基地在南苏丹也建设的最好。现在我们山东大院一共30多亩,我们在基地地边边角角里种菜,我们种的菜品是南苏丹最全的,豆角,韭菜、大葱、茄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辣椒,我们木瓜也结的一串串的。”
基地里种植的蔬菜
王亮说,下了班后回到基地,经常能看到一个中国工人,教着几个非洲本地工人一起种菜,久而久之,好多非洲的工人都学会了一些清晰的汉语发音,“有一次我跟同事在讨论菜苗是丝瓜还是黄瓜,非洲的工人用特别清晰的中文说,‘冬瓜’。我们在改变这里的路,也在改变这里地人。”
什么时候能回国?
有的人是今年上旬,有的人是今年中旬,有的人可能会更久、更迟。
“回国之后,还回去南苏丹吗?”
这是所有人的回答:“肯定会回来,路还没修完。”
董光普是一位”新手爸爸“,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孩子写信,成了他的习惯
王亮在南苏丹的基地中办公
尼罗投资公司驻南苏丹项目的人员蒋旭
在南苏丹,大家在一起包饺子。对于山东人来说,饺子,就是最家乡的味道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疟疾防治工作应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卫生、爱委会、农林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第二条 本办法由各级卫生部门及爱委会负责实施和监督。第二章 疫情管理第三条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的疫情报告制度,按时逐级上报辖区内(包括外来人口)的疟疾发病数字,包括疟疾发病人数(血检疟原虫阳性、临床诊断是疟疾或抗疟药治疗有效者)、发热病人血检数、阳性数及虫种。对外来患者应填写传染病卡片,并寄送患者所属卫生管理单位。第四条 各区、乡、村及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的卫生管理单位,要掌握疟疾患者卡片或名册,加强随访和复治。第三章 传染源管理第五条 疟疾流行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区、公社卫生院及农林场、工矿职工医院),都要把发热病人(已明确诊断的除外)疟原虫镜检工作列为常规。第六条 疟疾流行区的县(市),应积极创造条件,以乡或区卫生院化验室为基础或设立专门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镜检工作;并督促乡村医生涂送发热病人血片。县卫生防疫站应成为镜检中心。第七条 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机关对出、入境人员要积极开展疟原虫镜检工作,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人,并向当地卫生防疫单位报告疫情。第八条 在疟疾发病控制到1‰以下的地区,对确诊的疟疾病人,应进行个案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及时处理病灶点。第九条 对疟疾患者和无症状疟原虫携带者,须按规定方案进行正规治疗。对疑拟疟疾病人,应进行假定性治疗。对外地转回卡片的疟疾病人,应进行随访和治疗。第十条 在下列情况下,可进行集体预防服药:疟疾传播季节,新发病例突然大量增加,有暴发流行趋势时;大批易感人群进入高疟区,或从高疟区进入潜在流行区居留的人群;因自然灾害,常规抗疟措施中断或不能控制疟疾发病时。第十一条 在疟疾暴发流行或严重流行的地区,应进行疟史患者普查普治,必要时在传播休止期或低潮期进行集体服药。第四章 蚊媒防制第十二条 控制媒介按蚊是防治疟疾重要措施之一,各地应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选用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第十三条 以家栖蚊种为媒介的疟疾流行区,要有计划地开展室内杀虫剂滞留喷洒,消灭媒介按蚊。第十四条 宣传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改善居住条件,提倡装置纱门纱窗,合理使用蚊帐,改变露宿习惯,防蚊叮咬。第十五条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环境,综合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地。城乡建房或工程用土,必须统一规划,防止形成坑洼,造成蚊虫孳生地。第五章 疟疾监督监测第十六条 对来自国外疟区的入境人员,由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机关负责进行监测。并负责将回国患疟人员卡片转给患者所属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治疗和追踪观察1年。第十七条 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鼓励区域性联防活动。必要时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试行疟疾检疫制度。第十八条 在疟疾流行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各厂矿、铁路、水利工程等单位,应把疟防工作纳入施工计划,专人负责。在当地主管部门监督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疟疾流行。
有部队驻防的地区,由地方卫生部门向部队有关机关介绍当地疟疾流行情况,共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十九条 国家或地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有公共卫生和疟疾流行病学的专业人员参予卫生设计。施工前应进行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并协同地方卫生部门,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十条 凡输入性、继发性恶性疟疾,必须迅速调查,就地扑灭。并及时专案向上级报告。第二十一条 有疟疾流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历年的流行情况及地形特点,设立流行病学监测站,作好疟疾流行趋势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第六章 科学研究第二十二条 卫生、医疗、科研单位和有关高等医学院校都要积极承担疟疾的科研任务。流行严重的省(自治区),应成立省(自治区)疟疾专题小组,以加强疟疾科研的协调和指导。要重视现场应用研究。全国重点科研题目应列入有关地区和部门的计划,认真解决必需的人员、经费、仪器、设备等,按时完成科研项目。第七章 细则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疟疾流行的性质和特点,制订适应本地区的实施细则或具体管理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