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直接咬死很多动物,不需要毒液。人类口腔的确有细菌或病毒,但对于生存在更恶劣环境中的野生动物来说,基本毫无意义,而人类的嘴巴的大小也不适合咬别的动物。
利用口中的细菌病毒杀死猎物的动物很少,以往科摩多巨蜥曾被认为是靠口腔中的细菌造成猎物伤口腐烂最后猎物因败血症(血中大量细菌)死亡,但是后来发现科摩多巨蜥其实是有毒腺的,颅骨的MRI扫描显示是位于下颚腺体,毒液可以导致动物快速肿胀,凝血的局部破裂。人类口腔中有细菌病毒不假,但是相比野生动物是比较少的,人类习惯吃熟食,这会减少口腔中的细菌,更不要提现代人类还有刷牙等方式保持口腔卫生。
而动物在野外生存环境恶劣很多,因为有很多和别的物种接触的机会,它们接触的微生物环境就可能别人类更复杂更多样,因此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也有了强大的免疫能力,很多物种干脆直接以腐肉为食物,也没见哪个被毒死;而且野生动物在野外被咬伤也是很常见的事情,通常没有人类的治疗,而很多都能存活下来。人类没有毒腺,也无法分泌毒液,无法咬伤动物就致动物死亡。
蛇等物种的毒液之所以强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毒液的性质等也在随着进化而变化,使得它们的毒液对动物一直有危害,尽管如此它们的毒液因为成分多为蛋白质,每使用一次就需要一定时间重新合成分泌。而能够能够危害人类额其它哺乳动物的细菌或者病毒,通常有类似的性质,加上动物免疫系统的作用,靠人口腔中的那点细菌没什么作用。
人类唾液中还有一些溶菌酶,对抵抗一些细菌有作用,不过也不是很显著;最后人类的嘴巴大小并不适合去咬别的动物,人类是手足分工的物种,所以可以制造武器,也因为这个特点,嘴巴对人类捕猎的意义不大,对比黑猩猩等物种,人类嘴巴的大小和可张开的角度小的可怜,但是对于一些体型很小的物种,人倒是可以通过直接咬掉头的方式咬死它们,但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这会是比较恶心的。
人类进化的历程和人类的生活习性等影响,使人的嘴巴中没有毒液,无法靠嘴巴里的细菌杀死别的物种,事实上这样的物种在自然界中也没有多少。反而是人类吃熟食习惯了,消化道菌群种类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吃生肉就容易引发寄生虫等疾病。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应对方法。日前,泰国科学研究所和朱拉隆功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唾液中可能含有一种酶可以分解PET塑料,PET塑料俗称涤纶树脂,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研究称人类唾液或可分解塑料,有哪些科学依据?
1、人体唾液内容
唾液是由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体。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无色液体。唾液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还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酶菌还有无机盐,某些进入人体的重金属和狂犬病毒也可经过唾液腺分泌而出现在唾液当中。
2、人体唾液进化
由于人类食用了大量含有PET塑料包装的食品,使得唾液、胃和肠道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进化到能消化塑料的地步。因此研究人员系统地探索了宏基因组数据,并从人类唾液宏基因组中鉴定了一种新的PET水解酶-MG8。它是从人类宏基因组中鉴定的第一个PET水解酶, 在不同的温度和盐度条
3、塑料降解
如果,塑料这种东西真的能实现有效生物降解,那一定是在完成对于木质素/纤维素更有效处理之后的事情,毕竟后者有完整的降解/发酵机制,只需要工程上更符合人的需要,如果以后的科学家可以进行唾液降解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
后记:塑料日常化,研究表明,人体很多人都会有微塑料可能通过空气、水或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也可能通过特定的牙膏、唇膏和纹身墨水等进入人体。从理论上讲,塑料颗粒可能通过血液输送到器官,这就是为何能进行人体净化的原因。
古代和现代都成为“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简便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牛痘。
天花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25.5%,45%的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现象;轻型天花病死率为0.1%~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纳米×300纳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扩展资料:
天花的传播历史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在人类历史上 ,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
最早有纪录的天花发作是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为是天花皮疹的迹象。
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1820年代,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
1967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以下两个实验室中,即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以供研究之用。
最后一名轻天花的自然患者在1977年10月26日的非洲索马里出现。一名英国医学摄影师珍妮特.帕克(Janet Parker)在1978年从实验室内染上天花,是全球最后一名患者。(不久实验室的负责人亨利·贝德森(Henry Bedson)教授后来因此事自杀。)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样,天花成为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同时,人类对天花的了解也是最少的。
在1980年经过一个全球范围的疫苗接种运动而被彻底消灭之前,天花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这些病毒样本仅被合法储存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花病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