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Canisfamiliaris)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肉食目、犬科。犬的祖先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偶尔也用块茎类植物充饥。犬被人类驯养后,食性发生变化,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但素食也可维持生命。即使如此,但它们现在仍保持以肉食为主的消化特性,如犬的牙齿中,上下颌各有一对尖锐的犬齿,体现了肉食动物善于撕咬的特点。犬的臼齿也比较尖锐、强健,能切断食物,啃咬骨头时,上下齿之间的压力可达165公斤,但不善咀嚼,因此犬吃东西是“狼吞虎咽”。
犬的食管壁上有丰富的横纹肌,呕吐中枢发达,当吃进毒物后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反射,把吞入胃内的毒物排出,是一种独特的防御本领。犬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唾液,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在炎热的季节,犬可依靠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散热,借以调节体温,因此在夏天我们常可以看到犬张开大嘴,伸出长舌头,就是为了为蒸发散热。犬胃呈梨形,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0.4%~0.6%,在家畜中居首位。盐酸能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分解消化,因此犬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很强,这是其肉食习性的基础。犬在进食后5~7小时就可将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这比其他草食或杂食动物快得多。
犬的肠管较短,一般只有体长的3~4倍,而同样是单胃的马和兔的肠管为体长的12倍。犬的肠壁厚,吸收能力强,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特征。犬的肝脏比较大,相当于体重的3%左右,分泌的胆汁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犬的排粪中枢不发达,不能像其他家畜那样在行进状态下排粪。犬对蛋白质和脂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但因咀嚼不充分和肠管短,不具有发酵能力,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差,因此给犬喂蔬菜时应切碎、煮熟,不宜整块、整棵地喂。
犬的消化系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是食物通过的管道,起于口腔,经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止于肛门。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唾液腺、肝、胰、胃腺和肠腺等。其中胃腺和肠腺分别位于胃和肠壁内,称壁内腺;而唾液腺、肝和胰则在消化管外形成独立的器官,其分泌物由腺导管通入消化管,称为壁外腺。
(一)口腔和咽
犬的口裂很大,向后延伸到第三臼齿处。靠近口角处的下唇边缘呈锯齿状,粘膜经常是黑色的。唇腺不很显著。颊比较短,颊粘膜平滑,大部分都带有色素。颊下腺通常由犬齿延伸到第三下臼齿水平处。颊上腺呈圆形,局限在颧弓的内侧,并与眶骨膜相连,故又称为眶腺。
犬的牙齿分为乳齿和恒齿。乳齿28个,其中有2个切齿,4个犬齿,12个臼齿。恒齿42个,其中有12个切齿,4个犬齿和26个臼齿。
硬腭从切齿向后扩展得很厉害,在某些地方带有色素,并有9~10条平滑而呈弓状弯曲的腭皱褶。软腭的末端与舌根部相连,但游离缘达不到舌会厌褶,有的地方带有色素。舌宽而平,其边缘是尖锐的,沿正常矢线有一条较浅的舌正中沟。舌上有小而柔软的丝状乳头,舌背面分布有蕈状乳头。在舌的基部是舌软骨,舌带明显。口腔里有三个腺体:腮腺较小,成不正三角形;颌下腺较大,呈圆形;舌下腺呈粉红色。
(二)食管和胃
食管除起始端外,一般比较宽阔。分颈部食管段和胸部食管段,最后穿过食管裂孔接胃。犬的胃属于单室有腺胃,容积较大,平均体重10公斤的犬胃容量约1升。整个胃粘膜部被覆着柱状上皮。胃的左端膨大呈圆形,是胃的最高部位,在第十一、十二肋骨椎骨端的下方。幽门端略向前上方突出,其部位与第九肋骨或肋间隙的下部成水平,位于体正中面的右侧。贲门的位置,距左侧端有5—7厘米,呈卵圆形,位于体正中面的左侧,第十一、十二胸椎的下方。胃排空时,胃的腹侧面与腹腔底壁之间隔有肝和肠管,同时胃的大弯左侧向后延伸,达第十一、十二肋骨。
(三)肝
犬的肝比较大,分叶很明显,脏面肝门下方有胆囊和圆韧带。胆汁由胆管排出,肝管与胆囊管合并成胆管。胆管以一个不大明显的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胰腺较狭长,右叶沿着十二指肠,左叶沿大网膜向胃的方向分出。排出管通常是一条或两条。
(四)肠管
犬的大肠的长度和直径不大。盲肠形状是一个盲管,在其延伸的途中形成2~3个卷曲。结肠起始于腰部,包括三部分:结肠从十二指肠内侧面向前行达到胃;横结肠短而面向左方转;降结肠在左肾下方向后走,在腰部形成浅的弯曲转为直肠。直肠在骨盆腔中椎骨的下方直线延伸至肛门,形成壶腹状宽大部,在肛提肌与肛门括约肌之间有一些肛门旁窦。
腰,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或曰:身体躯干胸腔底部和骨盆间的部分。这是中外词典上很专业的释义。
然而,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把腰理解为系腰带的地方,可能
更通俗一些。
秦朝兵马俑个个都系着腰带,他们系腰带的位置跟现代
一般人相比,好像稍微高一些。但兵马俑都是男性,没有女
兵,不全面,不足以为鉴。唐代“仕女图”显示当时的腰的
部位很高,腰带系在胸部,超过了“身体躯干胸腔底部”,
跟身穿传统长裙的朝鲜妇女相差无几。虽然未见到远古时代
的活人,眼见为实,以获得实例,只是幻想,不过从以上两
个实例中确实可以得知,那时人们的腰的位置比现在要高。
古画上大腹便便的官吏,着蟒袍,佩玉带,玉带的位置的确
是很低的。但是众所周知,玉带并不是用于拢住裤子,不使
之滑脱之物,不是实用的“腰带”,不足以为反证。古吏们
的腰带终究系在何处,古画上看不到,当然,我们也不得而
知。
历史的长河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人的外观造型,尤
其是着衣的方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腰———不,准确地说,
是系腰带的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典型的例子是电视上某些
广告中的漂亮女子,她们不是把裤子或裙子系在“胯上胁下
的部分”,而是系在了骨盆上。于是露出了一大块小腹和被
封闭了数千年的肚脐眼,其中一个还给肚脐眼戴上了金光闪
闪的饰物。也不知道那个饰物叫什么名字。“头”有“首”
谓之,所以头上的饰物叫做“首饰”。“肚脐眼”不知有何
雅称。谓之“肚饰”显然太泛,称之“脐饰”又不知是否恰
当。肚脐眼一般是比较敏感的部位,用手指抠一抠其中的泥
垢,往往招来一阵腹痛,何况打眼于其上,再悬一饰物呢。
时隔两千年,腰带下滑了约二十厘米,平均速度接近每
一百年一厘米。再过两千年,腰带会系在什么地方,这很难
说。然而,具有现代伦理观念和审美观点的人,大可不必为
那个时候的情形劳神,因为没有人会活到两千多岁。不过,
个别拥有超前意识的人也着实叫人们大开眼界。一本很正规
的刊物上曾刊登过一幅某个西方模特的后背彩照,她的腰带,
用现在的眼光看,真的不能再往下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