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称膀胱为脬。
古时称膀胱为“脬”,脬——出自《史记》,多用来形容物体体积大,呈现鼓起的圆弧状态,指膀胱在人体的形态。另一方面,脬也用作量词,例如一脬尿等。无论哪种意义,都与膀胱以及其生理功能紧密联系。
膀胱生理功能:
膀胱的生理功能为储存与排泄尿液,膀胱中储存的液体可经过其气化作用,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人体内津液由脾胃运化产生,在肺宣发肃降作用下输布于人体各处,滋润濡养脏腑周身。津液运化、输布后形成的浊液,通过肺及脾的作用向下运行至膀胱,这些津液的代谢产物,作为尿液在膀胱中储藏。
肾气、膀胱之气的固摄作用可以维持尿液不致外溢,尿液排泄是在肾气及膀胱气化作用的调节下实现的。肾气充足、膀胱气化正常,开合有度,尿液可顺畅地排出体外。
一、膀的组词如下:
1、读bǎng时,组词如下:
肩膀、蹄膀、翅膀、臂膀、膀子
2、读páng时,组词如下:
膀胱、肾合膀胱
二、释义:
[ bǎng ]
1、(—子)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他的两~真有劲。
2、(—儿)鸟类等的翅膀。
[ páng ]
[膀胱]俗叫尿脬,暂存尿液的囊状体,在骨盆腔内。
[ pāng ]
浮肿:他肾脏有病,脸有点儿~。
三、字源解说:
“髈”是“膀”的异体字。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侧、边。膀,篆文(月,“肉”,身体器官)(旁,侧、边),表示在神经通道两侧的组织器官。篆文异体字(骨,骨盆)(旁),表示神经通道两侧的骨架器官。
造字本义:名词,尿道两侧能开合的器官。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膀”代替“髈”。
文言版《说文解字》:膀,胁也。从肉,旁声。髈,膀或从骨。
白话版《说文解字》:膀,两胁。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旁”作声旁。“髈”,这是“膀”的异体字,字形采用“骨”作边旁。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相关组词:
1、肩膀[jiān bǎng]
人的胳膊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儿硬(能担负重大责任)。溜~(比喻不负责任)。
2、蹄膀[tí bǎng]
作为食品的猪腿的最上部。
3、翅膀[chì bǎng]
翅的通称。
4、臂膀[bì bǎng]
胳膊。
5、膀子[bǎng zi]
胳膊的上部靠肩的部分,也指整个胳膊:光着~。
6、膀胱[páng guāng]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储存尿的器官,囊状,位于盆腔内。由平滑肌等构成,有很大的伸缩性。尿从肾脏顺着输尿管进入膀胱。有的地区叫尿脬(suī·pāo)。
7、肾合膀胱[shèn hé páng guāng]
生理学术语,为脏腑相合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