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捕食害虫的“健将”,是人类控制害虫的得力帮手。青蛙的食性很杂,既吃苍蝇、蚊子,也吃螟虫、蝼蛄、叶蝉、稻飞虱等害虫。
蛙在幼虫(蝌蚪)时期,一天可吃掉100多只孑孓,成熟后每天可吃掉害虫70多只。一只青蛙一天能吃50~200只害虫,七个月就吃大约一万五千只害虫。每只青蛙一年捕食害虫可达15000余只,蛙类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种青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
扩展资料:
基本习性: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
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 000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带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
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其实这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结成配偶。
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 000—6 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
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鳃呼吸,并取食矽藻、绿藻等植物性食物。经过两个月的发育之后,蝌蚪变态成为幼蛙,尾部逐渐消失,体长大为缩短,并开始上陆生活,食性也开始转变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从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蛙
青蛙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补虚之功效。常用于水肿,膨胀,黄疸,虾蟆瘟,小儿热疮,痢疾,疳疾,劳热,产后体弱。
1、常栖于池塘、水沟或小河内。产卵季节3-6月;蝌蚪体形大,灰绿色;尾较细弱,有斑纹,尾端尖;角质颌适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习居于有莲花的池塘内,平时多匍匐在荷叶上或居于较大的池塘内或湖边。产卵季节4-6月。蝌蚪后肢发育良好时,全长38-45mm;尾端尖细,口角及下唇乳突。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1、黑斑蛙,体长约70-80mm,雄蛙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吻棱不显;鼻孔距眼较距吻端为近,眼间距窄,为上眼睑宽之1/2;鼓膜大,为眼径的2/3-4/5,犁骨齿两小团,左右不相遇。
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长顺序3,1,2,4,指侧有窄的缘膜,第2指的最显著。关节下瘤明显。后肢较短而肥硕,胫跗关节前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不相遇,趾间几为全蹼,第5趾外侧缘膜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外跖突小,内跖突窄长,有游离的刃状突出。
2、金线蛙,体长50mm左右,雄蛙略小,头略扁,头长宽几相等,吻钝圆,吻棱不显,眼间距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鼻孔在吻与眼之间;鼓膜大而明显,几与眼径等大,紧接在眼后;犁骨齿两小团。
指趾端尖圆,指长顺序3,1,4,2,第1,3指几等长,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后肢粗短,胫跗关节前达眼与鼓膜之间,左右跟部仅相遇,趾间几全蹼,第4,5跖间之蹼达跖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发达成刃状,外跖突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