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盛于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头痛、眩晕和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的临床特征。
病因
肝火上炎证:多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使肝火盛,或突然精神 *** ,损伤肝木,火气内生,或平素阳盛之体,易感热邪,内伤于肝,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炎。或过用温补辛燥之品,化火化燥,使肝经火盛。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结化火,损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阳亢于上,或肾阴亏虚,多由房劳过度,劫夺肾精,水不涵木,阳失潜藏,肝阳偏亢,或过食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导致化热化火,损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亢盛。
病机
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火炽盛,故「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引经证医》),多表现上部症状。或扰乱神明,或上扰清窍。肝木升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的动态平衡。肝之经脉贯膈上肺,若肝火循经犯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咳。若火热极盛,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若热邪炽盛,耗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引发痉病。若肝火横逆,克犯胃土,则肝胃蕴热,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嘈杂吞酸。若肝经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多见淋证,小便涩滞不畅,滴沥刺痛,腹满胀痛。总之,肝脏属木属风,肝气升发,喜条达柔顺而恶抑郁,若气郁木盛,多生肝火。肝火燔灼,气火逆于上,则头痛,眩晕,不寐,狂躁;横逆于中,则胁肋、胃脘灼痛,或吞酸、嘈杂;气火郁于下,则小溲涩滞而为气淋。同时,肝木需肾水为之涵养灌溉,心血为之濡润,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木之升发,脾土营运以培植肝木之茂盛。若他脏功能失调,则易导致肝木郁滞而引发各种病证。。
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故表现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亢阳无制,风阳上升,闭阻灵窍,引动肝风,而致卒中。若肝阳偏亢之体,外因大怒则导致肝气横逆,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壅滞于上,阻塞隧窍,而发生血厥。或素有脏气不平,痰浊内宿,肝肾阴液不足,无以敛阳,易生风生热,一有七情失调之怒恚、忧悲、恐惊等诱因,则风阳暴张,引动伏痰,痰火气逆,蒙蔽神窍,走窜经脉,病发痫证。肝肾阴亏于下,虚火内生,则可见阴虚火旺证的表现,同时亦有肝肾精血俱亏的症状。因肝藏血,肾藏精,肾中之精,有赖于肝血的不断化生,而肝血的生成,则需肾中精气的气化。即血能生精,精能生血,故称之谓「精血同源」。若肝血亏虚,则血亏无以化精,遂致肾精随之而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不得肾中精气之气化,则肝血亦随之而少,故肝肾之精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肝肾阴亏,临床可同时并见肝血虚证和肾精不足证的证候表现。总之,肝肾同源,故肝肾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如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或相火妄盛;若肝阳、肝火过旺,多下劫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鉴别要点
肝火上炎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口苦咽干,胸胁肋部灼热疼痛,便秘尿黄,或吐血,衄血,咳血,或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临床特征。
肝阳上亢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以阳亢于上的头痛、眩晕和阴亏于下的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均有肝经阳热上逆所表现的病证,故具备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共同症状。但肝火上炎证,除以上部症状为主外,尚兼有火邪肆虐的症状表现;肝阳上亢证,既有阳热亢于上的症状,也有阴液亏于下的表现,故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有火盛与阴亏的不同病理特征。
肝火上炎证:因肝木气盛火炽,火燔诸经上下,若循经上攻头脑清空,经脉不畅,气血壅滞脉络,故头痛且胀。肝火循经,上干清空,故头晕眼花,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时欲仆倒。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传移于胆,胆汁上溢则口苦;胆火循经上攻,则耳鸣如潮,甚则肝火胆热,熏蒸耳道,气血遏阻,经脉瘀滞,化为脓血而见耳内红肿热痛,严重者溃烂流脓。气火上冲,热壅血脉,气血涌盛,则面红目赤。肝性刚强,忌怒,肝火上炎,阳气升发过度,气机失于条达,疏泄太过,则易于情绪急躁,稍受 *** ,则易于发怒。肝藏魂,火热为虐,魂不守舍,内扰心神,神失所守,神动不安,故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热邪损伤津液,不能上润咽喉,故咽干;热炽津伤,不能下充肠液,肠失滑润,故大便秘结;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黄;肝经火热壅滞,气血失运,灼伤脉络,胁乃肝之分野,肝木气急火盛,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血之运行,既靠阳气的推动,又赖阳气之固摄,方能循行脉内,不至溢出脉外。气之有余与不足,皆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若肝郁化火,火性升浮,气机亢盛,气逆于上,血随气升而上溢,则吐血、衄血;若肝火横逆脾土,脾失所统,则血溢于上为呕血,血注于下,则为便血;若肝火气旺,木火刑金,肺伤络损,随气上逆,则为咳血。肝火上炎证,其舌脉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概由肝经实火内炽所致。
肝阳上亢证:多因火热内伤肾阴,或肝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阳偏亢,阳升气逆,上扰清空,则头目胀痛。若肝阳上亢,风动阳升,邪扰清空,则病发眩晕。肝肾阴亏,则精血虚损,心无所主,心失其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为肾之府,若肾阴亏虚,多因房欲耗散,竭夺 *** ,则肾失封藏,阴亏无以滋养肾之外府,况腰膝以下,由肾所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阳上亢,则上盛,肝肾阴亏,则为下虚,阳盛于上,阴亏于下,所以头部沉重,两足轻飘,步履蹒跚。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或脉弦有力,皆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肝阳偏亢,阳亢阴亏之象。
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气火炎于上,故以上部症状为主,如头、目、耳的病变。头目痛胀,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口苦咽干。概由肝火循经上攻头目,上扰清空,火壅气血,血气涌盛,火扰神明,肝热移胆,热灼津伤所致。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不能摄敛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多由肝阴不足或肾水已亏,影响及肝,终致肝肾阴亏,故以肝肾阴亏为病理基础,见之临床,表现有下虚上盛的临床特征: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并具有与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热盛症状: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少寐多梦,口苦等,亦因肝经阳热气盛,上攻头、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证,病因为火邪,故具有火热燔经,窜行冲逆的特点。火能燔灼脏腑经脉,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丧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可见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热之邪,壅滞气血,络脉不通,可见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为本,故有阴液亏损的临床表现。若阴亏已极,精血不能上滋心阴,心之阴血不足,神失所养,心神不安,则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肝火上炎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经气火上逆,上攻头目,扰乱神明,气血壅盛,肝热移胆,火热灼津,热迫血行。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机是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故有肝肾精血亏虚,腰失所养和肝阳亢逆,气火上攻的临床特征。肝阳上亢证,具有肝火上炎证相同的肝经气火上逆的病机。肝阳上亢证,若无肝肾阴亏证,那么就不是肝阳上亢证,而是肝火上炎证。故肝阳上亢证是本虚标实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偏亢为标。肝火上炎证属肝经实火壅盛的实证。二者均为热证,均可以因阳热极盛,引动肝风而致肝风内动。若肝肾阴血亏极,无以濡养经脉,则多易导致虚风内动。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五志过极化火,或过食温补辛辣之品,或平素阳气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阳上亢证有导致肝肾阴亏的病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气血化源亏乏及久病、重病,耗伤肾阴,肾水亏虚,影响肝阴亦不足,或失血过多,生化乏源,急性热性病后期,劫夺阴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阴血,使肝阴不足。从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证,起病急,病势重,病程短;肝阳上亢证,常因肝肾阴亏发展而来,故起病较缓慢,有肝肾阴亏的病史,多病程较长。肝火上炎证无肝肾阴亏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证,经久不愈,损伤肝血、肾精,也可渐致肝肾阴虚,而形成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肝阳上亢证。
肝火上炎证,临床治疗宜清肝泻火,凉血生津,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肝阳上亢证,治疗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方用天麻钩籐饮(《杂病证治新义》)。正如《知医必辨》所云:「肝阳太旺,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牡蛎、玄武版介类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五法也。」
1、 你的主证是肝阳上亢,所以会头胀易怒、腰膝酸软。肝火犯脾则食少腹胀,肝火犯胃则唇红如烧、口气臭秽。你这是虚火,不要再服用龙胆泄肝汤和清胃散了。应当平肝潜阳,兼补脾胃。处方: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山栀9,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白芍9g,陈皮9g,水煎,分2~3次服。
2、头胀易怒、腰膝酸软、食少腹胀这些症状都消失了吗?恭喜你!剩下的“唇红、舌苔厚白发粘、口腔异味、嘴唇有火烧的感觉,心烦容躁”是热证,请问你这病有多长时间了?现在多少岁了?出汗不出?口渴不渴?饮水多少?大小便情况怎样?我了解一下好为你做详细诊断。
3、你的症状确实是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虚证。你也确实存在胃火炽盛证,但胃火是标,肝阳上亢才是本。服用龙胆泻肝汤和清胃散虽然可以泻火,但只治标不治本。如果你感觉胃火难以忍受,可以先服用你的原方,把胃火给降降,等胃火缓解之后再来补虚。到时候再根据病情变化的具体情况把药方化裁一下。我的邮箱是sulingzi1@126.com,有什么问题你发给我,我会尽力为你解答。另外,你身体有虚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并且多休息,年轻人还要多锻炼身体,锻炼以劳而不累为度。年轻人病容易康复,大可不用担心哦。祝你健康快乐!
4、这个方子我没见过,但据我分析,它用来治疗内痈特别是胃痈应该很有效果,该方的作用是把痈疽热毒从大便排出。治疗的主要症状里应该有口气腐臭,消化不良,心烦,咳吐脓痰甚或痰中带血等。以上是我对该方的分析,依我看,这个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你的病证,但要根除,恐怕非该方所能胜任。但作为辅助用药还是可以的。
在购得《庄子》一书时,拿在手中,略观梗概,最想急迫读来的,便是庄子《养生主》篇。一是养生之道为时下时尚;二是“庖丁解牛”故事亦是高中语文课本所学内容,极为喜欢,曾经烂熟于心。但当时我还是忍住,没有马上读。
为了不会因为突然有事,而影响学习或中断难得的同修机会,这段时间,我都会提前一、两天来学习,提早完成作业,以示我对《庄子》学习的关注和重视。
按照同读《庄子》活动的进度安排,明天是《养生主》的阅读时间,便有一种期盼已久的“老朋友”要如约而至的喜悦之感。有些许激动、些许怀念、些许期待。不知这篇N多年前读过的文章,今天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感悟。我翘首期盼,盼望着生命中每一次感动,都深刻而又难以忘怀;盼望着生命中的灵动永远绽放自然的光芒。
2019.4.24(己亥三月二十)。是日,一早,在食堂吃过早餐,便认真细致地读起了庄子《养生主》。其中,开篇第一段就读了三遍,对“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感悟良多。也感谢中医理论对我喜欢养生之人的帮助。
近十年有余,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医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得以实践。其中,有很多收获是我始料未及的,也着实令我收获满满。特别是在父亲大人生命的后几年,一些医院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通过中医调理方法,为父亲减少病痛、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有的方法让西医大夫瞠目结舌,还向我求问。这些年身边的同事、朋友、亲属,不管是自己,抑或是家人,闲谈中,得知一些小毛病,全都会把我所实践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有好多反馈给我的信息,疗效不错,都很感谢我,我也因此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医。去年我先生患上北京最为严重的流感,医院人满为患,好多医院开启了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特诊,北京卫视也几次邀请中医专家做特别节目,事态发展的迅速且严重,但我们没有去医院,而是利用中医之方法治疗和调理,先生很快恢复了健康。所以,我很高兴有机缘认识中医、体会中医,喜欢中医、爱上中医。
孔子《论语》第26章《为政篇 》中曰:“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冥冥之中,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慈悲”和“孝道”。在这些过往中,真实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庄子的“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真切。故知,道家与中医是一脉相通的,中医是道家思想精髓的一部分。
按照“道”之理念,人不必与自然抗争。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自然才是主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中,人是那么的渺小,被我们人类破坏的自然中,自然界只要有一点点小动作,对人类都是毁灭性的灾难。比如:海啸、地震、雷电、飓风等等。“遵照自然之理,终将成为永恒的法则”。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是我们对子孙的责任,更是对大自然的责任。
说回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之故事。
庖丁为文惠王讲解如何“解牛”的过程,十九年一直使用的刀,仍旧如新打造出来一般,锋利无比,这一切源于庖丁对牛内部结构的透彻了解和娴熟技法的掌握。读到这里,很喜欢庄子的用词精准和形象:“……手之所触,肩之所亦,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里又让我自然联想到了高中时代,语文老师蔡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了更形象的说明庖丁解牛的动作,讲着讲着,蔡老师竟给我们做起了庖丁解牛的示范动作了。手、足、肩、膝并用而舞蹈之,他高高的个子,动作既形象,又有一点滑稽,引来同学们忍俊不禁。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是终生难忘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谈起庖丁解牛的故事,蔡老师的手舞足蹈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知道,现今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讲学,如此让学生记住不忘吗?希望有,相信有,这当是学生们的幸运!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再简述一下我喜欢的中医养生之道,也是本章心得之要点:四时养生,天人合一。
中华文化泱泱几千年,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佛家的“禅定、静心、随缘、正觉”,抑或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之理念,我以为,都归结于自我调理,心净无染,顺应自然。最后,到达“四时养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完美演绎生命,物我两忘,颐养天年。
那如何做到“四时养生,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在一年四季之中,春季(通常指立春至谷雨时节)生发,条达肝气,养生重在养肝补脾。肝木旺于春,恼怒和坏情绪伤肝,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对于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如果不注意保暖,在少阳胆气升发都春季易患感冒、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所以,要“春捂”。饮食上,以平补清淡为益,春季为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少食生冷粘杂之物。辛甘可以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可谓上策。
夏季养生重在:益气养心,清暑化湿。
夏季(从立夏至大暑时节),是阳气最盛的季节。这时,人体新陈代谢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随之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因这时多雨潮湿,热邪、湿邪都可能侵入人体而致病。特别对于肺脾气虚,痰湿困脾的人更易中招。
夏季饮食,应注重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脾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容易受到伤害,要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白扁豆、山药、莲籽、糯米等。如果还能适当配合中药调理,那夏季就可以安然度过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季养生原则为:补肺润燥,调治心脾
秋季(立秋至霜降)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例如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还有不少人由于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尤其对于气阴亏虚、肺燥津亏的人群来说,稍不注意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等。燥为秋季的主气,宜多喝点滋阴润燥的汤水,比如梨、甘蔗、柚子、枇杷等润肺之食品。秋属金,味属辛,此时肺气旺,不宜过食辛味,以防损伤肝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季养生原则是:健脾补肾,蛰藏精气
冬季(从立冬到大寒时节)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冬季人的体内阳气潜藏,因此,冬季的养生要以健脾补肾,蛰藏精气。阳虚体质、肝肾阴虚的人在冬季要谨防外邪袭扰体内阳气,而患风寒感冒。冬季感冒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加重其它疾病病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
冬至之后是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的时段,此为进补之时,无论是食疗或是药物治疗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所以,中医特别提到冬令进补,而我极力推崇食补为佳。通常,在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大米粥外,山药粥为滋补肾、脾之佳品;.栗子粥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明显作用;芝麻粥可以起到利肠补肺气、益肾、强筋骨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之方法之多,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人民总结出来的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古之中医,提倡“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提倡四时养生,也就是人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只有和自然协调统一,才能健康长寿,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尽享“喜、米、白、茶”之寿。
注:1,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2,米寿:指88岁,草米字喜字看似八十八两个字。 3,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4,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为廿,下面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