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保监会规定的25种重大疾病主要有这些:
1.恶性肿瘤—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
2.急性心肌梗塞
3.脑中风后遗症—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4.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须异体移植手术
5.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须开胸手术
6.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须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手术
7.多个肢体缺失—完全性断离
8.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9.良性脑肿瘤—须开颅手术或放射治疗
10.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不包括酗酒或药物滥用所致
11.脑炎后遗症或脑膜炎后遗症—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12.深度昏迷—不包括酗酒或药物滥用所致
13.双耳失聪—永久不可逆
14.双目失明—永久不可逆
15.瘫痪—永久完全
16.心脏瓣膜手术—须开胸手术
17.严重阿尔茨海默病—自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
18.严重脑损伤—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19.严重帕金森病—自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
20.严重Ⅲ度烧伤—至少达体表面积的20%
21.严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有心力衰竭表现
22.严重运动神经元病—自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
23.语言能力丧失—完全丧失且经积极治疗至少12个月
24.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5.主动脉手术—须开胸或开腹手术
可以看出动脉瘤是符合重大疾病的,保险公司需要进行理赔,在理赔的时候,被保险人需要需要以下材料:一是诊断证明书、门诊病历、出院小结、住院小结,在多个医院就诊需同时提供多个医院的诊断证明;二是医疗费用收据、住院费用收据和住院费用明细清单;三是病理、化验、影像、心电图等检查报告,这些报告需加盖医疗机构的有效签章。
脾动脉瘤是脾动脉扩张形成的动脉瘤。根据瘤体部位可分为3型:瘤 *** 于脾动脉主干、距离脾脏>5cm为远离脾门型;瘤 *** 于脾门处为近脾门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中间型。绝大多数为单发,且起病隐匿,不易诊断。
基本介绍英文名称 :splenic artery aneury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所致 常见症状 :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恶心、呕吐,脾动脉瘤破裂等 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病因 一般认为与动脉壁结构异常和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门静脉高压、急慢性胰腺炎等,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医源性损伤、外伤、感染等。 临床表现 脾动脉瘤破裂前多无明显症状,偶有左上腹不适感。一旦出现明显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预示动脉瘤先兆破裂。破裂后有上腹部剧痛及左肩部放射痛(Kehr征)、左侧肋缘下压痛、低血压、休克等表现。部分脾动脉瘤以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很快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若破入小网膜囊,可因血块填塞压迫而暂时止血,但可经Winslow孔再次破裂进入腹腔。极少数情况下瘤体还可与门静脉系统形成动静脉瘘,引起门静脉高压。 检查 1.腹部平片 绝大多数病人是在非针对性的腹部摄片检查中发现,典型征象是左上腹曲线样或环形的钙化影。 2.彩色都卜勒超声 超声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动脉瘤表现,在囊性的暗区记忆体有血流。彩色都卜勒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血管内血流速度和是否存在动脉栓塞。 3.CTA和MRA CTA能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帮助识别瘤体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MRA所获图像与血管造影和螺旋CT影像相似。 4.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金标准”,它可明确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判别是否并存有其他动脉瘤。还可用于同期介入治疗。 诊断 一般临床检查不易发现脾动脉瘤,该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定。 腹部X线片提示左上腹钙化灶、突发左上腹部疼痛、左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等要考虑到脾动脉瘤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触及肿块,有搏动感和猫喘音。多数病例不具有明显症状,直到动脉瘤破裂到胃、肠或腹腔以后才得以诊断。CTA、动脉造影、腹部彩超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与胰腺炎及消化不良疾病鉴别,一旦出现伴有休克的急腹症则需考虑本病及与其他内脏动脉瘤相鉴别。CTA和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1.手术治疗 脾动脉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动脉瘤未破裂前行手术切除,其手术指征为 (1)出现明显症状,怀疑先兆破裂或者已经破裂出血者; (2)瘤体直径≥2cm者; (3)瘤体直径<2cm,但有持续增大趋势者; (4)孕妇或育龄妇女,应在产前或孕前择期手术; (5)对开腹手术中偶然发现的脾动脉瘤,如病情允许,也应争取切除; (6)因毗邻脏器病变侵袭、外伤、感染等引起的脾动脉瘤,也应尽早予以手术切除。 2.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脾动脉栓塞、脾动脉腔内隔绝术以及裸支架辅助下的弹簧栓塞术治疗脾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腔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脾动脉的首先治疗。 预防 脾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争取在动脉瘤破裂前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