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依恋理论, 早期的依恋模式是建立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关系 。安全感是父母能提供给孩子的重要人生基础。
数千项科学研究证明, 有安全感的孩子大部分都会蓬勃发展,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复原力 ,更勇于探索周围的世界,更容易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依恋类型的特点
❶ 婴幼儿只与少数密切照看Ta的人产生依恋 ,比如父母、祖父母或者比较专业的照看孩子人员。和照顾自己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宝宝的本能,因为这些人会保护Ta。
宝宝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喂母乳的妈妈,即使很少喂他们的人,比如 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与之建立依恋关系 。但是,宝宝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宝宝和其他成年人(比如爷爷奶奶)建立了依恋关系,也并不会影响宝宝和父母之间特殊的依恋关系。
❷ 当孩子处于脆弱状态时,依恋需求突出 。比如,孩子在疲倦、生病或者受到惊吓、感到孤独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对于依恋的需求,宝宝不是时刻都特别突出,比如宝宝在很熟悉没有压力的环境中,Ta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身边,感觉很舒服,Ta对手上的玩具或者对做游戏更感兴趣,这个时候孩子对依恋的需求就没那么明显。
但是,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或者Ta觉得不安全的时候,比如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或者受到惊吓、害怕的时候,Ta的依恋需求就特别突出,这个时候家长及时给孩子支持和安抚就很重要。
❸ 依恋需求得到满足(照顾者及时回应,支持和理解),孩子获得安全感
孩子需要我们及时的回应,支持和理解Ta。当孩子依恋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会知道我的家长,是可以信任的,Ta 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对于早期的婴幼儿,家长要及时快速给孩子回应。如果宝宝哭了,我们不要让Ta就那么哭着,而要马上快速回应,这是向孩子表明自己是安全和被爱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用拥抱的方式来轻轻摇晃,或者轻声的说话都可以促进宝宝的依恋。
当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也会回应你。你会发现,安抚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孩子希望能够靠近你。孩子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你很兴奋的跟你打招呼,其实就是在跟你建立依恋关系。
❹ 安全型依恋不等于「过度依赖」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我如果对孩子太过于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其实在婴幼儿时期(两三岁), 你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依恋关系能够预测孩子长大后,Ta的适应能力,亲密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如果早期的时候把基础打好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会更自信,更独立。反而是有些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因为不确定我的父母能不能及时的回应, 总是很担心妈妈在哪里,反而会变得更粘人、缺乏自信,并且依赖性会很强 。
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
分离焦虑(6月龄)
宝宝半岁左右,开始认生了。因为宝宝会对妈妈或者其他主要照料者(比如奶奶)产生持续性的依恋,Ta 不愿意分离,害怕分离。随着宝宝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主要抚养人的依恋,但 由于没有时间观念,宝宝对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的离开没有时间上的认知 。所以,即使是任何短暂的离开,宝宝都会表现得很焦虑。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以前谁抱都可以,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是现在特别粘妈妈,当照料者离开时,宝宝会表现得 焦躁不安 ,产生 分离焦虑 。这个阶段,你会觉得有点麻烦很棘手,但其实是孩子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 恰恰是宝宝有安全感的表现 ,说明宝宝信赖妈妈, 把妈妈当成安全感的来源 。
随着孩子认知发展日益成熟,婴儿期的分离焦虑会得到缓解。但是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进入小学,Ta 要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又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
陌生人恐惧(8-11月龄)
特别是当宝宝受到惊吓,或者感到脆弱时,依恋需求会特别明显,更需要从妈妈这里寻求帮助。比如,一个八个月左右的宝宝,正处在陌生人恐惧的阶段,宝宝能够明确区分哪些人是让 Ta 安心的,哪些人需要谨慎对待。
当陌生人试着和宝宝互动时,宝宝不信任这个人,于是Ta就会转头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如果家长不理解宝宝的发展规律,可能会觉得宝宝的这个行为不好,于是会拒绝宝宝去依靠,并要宝宝跟陌生人打招呼。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和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
那么,好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比如图中的这个妈妈,她发现宝宝对陌生人既好奇,还有一些担心和害怕。于是妈妈在宝宝靠近陌生人时,稳稳的抱住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以后,她微笑着鼓励孩子,给孩子及时的安慰回应,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很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逐渐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心。
孩子的依恋类型知多少?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 什么是安全感 ,以及 几个典型的依恋标志性场景,那么孩子和家长的 依恋关系有哪几种呢?
在一岁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宝宝都会跟主要的照料者形成依恋。但 依恋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有的宝宝觉得更有安全感些, 相信照料者(通常是爸爸妈妈)是可靠的 ,会给自己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些宝宝则 显得焦虑 , 对爸爸妈妈缺乏信心 。
「 我的宝宝是安全型依恋吗 ?」这是很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怎样测试依恋质量呢?来看一看典型的依恋实验,这个实验叫做「 陌生情境实验 」(strange situation)。
心理学家让宝宝跟妈妈经历一次短暂的分离,跟陌生人待在一个房间里,之后妈妈重新跟宝宝重聚。根据宝宝对妈妈的反应,将孩子的依恋类型划分为两种: 安全型依恋 和 不安全型依恋 (包括回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宝宝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安全型依恋
研究人员发现,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孩子,妈妈在场的时候 Ta 会毫无障碍地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偶尔,也会和妈妈有眼神上的交流。回到妈妈身边抱一抱,然后又重新去玩玩具。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表现出不安,有可能会哭泣想要找回妈妈,等妈妈重新回来之后,孩子会马上去寻求关注安抚。但是 这个安抚很短暂,很快宝宝的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可以继续玩耍了。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进入一个复杂的新环境时, 依恋和探索的需求平衡不断发生变化 ,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跟随孩子的速度。不要去催促孩子,及时给孩子回应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安全之后,他会慢慢的去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依恋
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安全型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在实验中,这种孩子是不在乎妈妈存在或不存在的,Ta 表现得很冷漠。有的时候呢,也误认为孩子很平静。妈妈离开或回来的时候,这些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就自己玩自己的。这些孩子看起来虽然很独立,但其实Ta 的内心是有很大的压力的,表面的冷漠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有研究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发现各项生理指标,都表明 他们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 , 只是压抑着不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哭泣没用,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安慰。 因为父母平时常常忽略或者控制他,于是孩子自己就干脆放弃了。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 :完全无法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妈妈在的时候他总担心妈妈会离开。妈妈离开之前,他就非常警觉,妈妈离开之后呢,Ta 会表现得非常苦恼,反抗情绪很严重。任何一次很短暂的离开,都会让孩子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
但是当妈妈回来以后, 他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他既渴望被安抚又害怕被拒绝, 就会表现出反抗和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比如抱ta时,ta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让Ta 重新回去做游戏,去玩玩具又很不容易,宝宝会不停的看母亲。
这种矛盾型的孩子是怎么产生?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态度不太一致。有的时候特别特别的关心,有的时候又很冷漠,孩子就不确定父母是什么态度,从而形成很矛盾的依恋关系。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是兼具回避型和矛盾性两类的特征。这种孩子混乱没有目标,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父母不仅没有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给孩子造成恐慌,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是危险的,这样宝宝会陷入到茫然慌乱中。
本来孩子的先天预设是受到惊吓时,要让父母来保护我,但 如果父母也是危险源,孩子就会卡在我到底应该靠近,还是避开父母的矛盾冲突之中 。
研究发现,被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混乱型依恋,另外,特别贫困的家庭或者有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等类似这种压力源下的家庭,会养育出混乱型依恋的孩子。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形成这种安全型依恋呢?
❶ 敏感回应
首先我们对孩子的敏感回应特别重要。 什么是敏感回应?是指家长能够亲近孩子,用热情而合作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对孩子的需要和信号,能够及时地作出恰当的回应。 比如孩子哭闹时,你知道如何有效地安抚孩子。研究表明,父母的敏感性,对于安全型依恋关系是非常强的预测因子。
敏感的家长,能够对孩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反应。敏感的父母对孩子行为所隐含的信号,能够感知和准确的解释。父母能够意识到哪些?包括两方面: 首先对信号的敏感 。敏感的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很小的信号,可能是表情、声音或者孩子的某个动作。不敏感的家长,只能发现孩子特别明显的社交信号,有时候没办法理解孩子的需求。
其次,对信号的解读 。特别是对于孩子早期语言能力弱的时候,能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信号,这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关注,有些不太敏感的家长会用自己的感受来解读孩子信号,比如,一个不太愿意照顾孩子的妈妈,她可能会觉得孩子哭闹就是孩子累了,该睡觉了;或者孩子吃饭速度很慢,孩子已经吃饱了,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是在和他对着干,用扭曲的方式解读孩子的行为。
有的妈妈非常清楚孩子的行为,以及让孩子情绪不好的原因。但是妈妈没办法从孩子角度去看待,就可能会笑话孩子或者不理解孩子,比如孩子看到陌生人很紧张,明知道孩子现在是害怕的,但是我觉得孩子的行为很幼稚,于是去嘲笑甚至批评孩子,这种回应做得不够好。
敏感父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及时做出恰当的回应,比如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嘴巴在动,并且有些烦躁,她会意识到孩子肚子饿了。但是过一会儿很快就要吃饭了,妈妈就给孩子就拿一些小零食垫垫肚子和孩子做游戏,等待一会儿吃饭。如果是不敏感的父母,可能孩子已经饿了、累了、烦躁了,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还在和孩子继续做游戏,那么孩子状态就会非常不好。
最后是合作 。孩子大一些后,我们对孩子信号做出反应的时候,会在孩子的意愿和让 Ta 安全舒适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有时候我们会以孩子好为借口,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或者以妈妈的方便为主,按照自己想法来做出反应,做出决策。孩子已经大一些,Ta 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样做出决策,孩子心里是不情愿的。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信号的过度解读或者反应,可能也会让孩子不舒服。
因此,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更好的方式是像孩子表示, 我们之间是合作式的关系,共同参与做决定。 在这种互动中,敏感的家长就会承认孩子的愿望。但是,我们也不是无条件的答应孩子,而是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如果Ta 的决定、想法是不合理的,家长要引导把不合理的意愿做出改变,同时还要热情地鼓励孩子尝试合理的行为。
要注意敏感恰当的反应,不代表完全顺从孩子的意愿,还是需要恰当的引导。总之, 我们要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育儿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和自己意愿不相符的事情,家长需要能够接纳和承受挫折,尽量尊重孩子。
❷ 考虑孩子的感受
除此之外,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性依恋,还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Ta 的情绪,通过共情来理解孩子。比如,宝宝很努力地搭了几层积木,不小心全倒了,孩子很伤心。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点儿事儿,别哭了,重新开始!但是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辛苦一上午的努力成果被毁了,你的最初反应是什么? 即使一个成年人面对挫折,也是有情绪的,更别提发育中的孩子。
我们可以 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身体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向孩子传达我理解你很难受,我可以帮助你一起去应对 。对于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论难受的体验,比如孩子正在医院打针,很多孩子打针的过程中都会哭,你会如何去安慰孩子?
图中这个妈妈,给孩子带了很喜欢绘本一起读,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打针还是很痛,孩子还是大声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妈妈就抱着孩子轻声地安慰,告诉宝宝正在做什么事情,表达自己也很理解孩子的感受。这个妈妈就能很敏感的判断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并且能够灵活做出回应,后面妈妈还亲吻孩子的脸,然后抱着孩子去安慰她的情绪,通过身体接触和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难受的情绪。
❸ 父母自身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父母的自身状态。 养育孩子父母的状态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的幸福感会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 。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压力比较小的家长,孩子更有能够形成安全型的依恋。相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就很难给孩子一个敏感的照看。如果父母自己对自己都无暇顾及,更别提能够照顾到孩子很敏感微小的情绪信号了。所以,要提醒大家,父母自身的状态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导语:每一个个体最初与他人的情感联结,都发生在与Ta的主要照顾者之间,而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照顾者都是母亲。而随着性心理的发展,个体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恋父/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尽管后来荣格提出以厄勒克特拉情结指代恋父情结,但弗洛伊德本人并不赞同)。
“俄狄浦斯情结”由弗洛伊德在1897年第一次提出,指的就是在3-6岁的时期,即他所认为的性心理发展的前生殖器期,人们对于“相异性别”家长的性欲望,及对“相同性别”家长的仇恨和恐惧的一种复杂情结。也就是说,儿子对母亲的渴望和强烈情感,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普遍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会想要取代父亲来占有母亲,并对父亲感到嫉妒和仇恨,但又因为父亲比自己强大,而感到恐惧。
但这种性欲望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转化。儿子会逐渐把父亲当做精神和理想的认同对象。并且,那种对母亲的强烈的性渴望会被个体抛弃,并升华为对母亲的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爱。(朱迪斯·巴特勒认为,这个过程在人对于自身的性别认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健康/不健康的母子关系?
随着儿子的成长,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会形成不同的走向,它们是由母子之间的依恋决定的:有的发展出健康、安全的依恋,有的则发展成为不健康的依恋。
1. 健康的母子关系
母子之间的安全依恋,就是一种健康的母子关系。在健康的母子关系中,母亲会在情感上支持儿子,既能包容他的敏感和脆弱,也能看到他的独立和坚强
母子之间的安全依恋其实与母女之间的类似。母亲是否充满爱,能否及时给予孩子情感的.回应,都意味着孩子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时是否拥有坚强的后盾。她让孩子相信,无论遭遇什么,Ta都总是可以回到这个安全的港湾,并获得支持和肯定,而这种安全依恋的“标准”并不会因为孩子的性别而有所改变。
但同时,健康的依恋不需要死死抓住对方,孩子会在母亲的鼓励下离开母亲,走向更大的世界,展开新的亲密关系,形成新的核心家庭。
2. 不健康的母子关系
而不健康的母子关系,指的就是母子之间的非安全型依恋。这其中,包括母子之间“痴迷型”的依恋关系,还包含了母子之间“回避型”的依恋关系
痴迷型母子依恋,会形成现在有些人常说的“妈宝”男。“妈宝”在英文里也有一个对应的词组“mama’s boy”,在中英文的语境里,都指的是在一个本该独立的年纪,仍与母亲有过度的依恋与情感联结的儿子。我们在生活中,仍然会看到有些成熟个体在与他们的母亲相处时,表现得十分依赖或亲密无间,而他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宝”。
如果一个成年男人有以下这些表现,那么他可能就是一个对母亲有着痴迷型依恋的“妈宝男”:
1. 别人不可以说有关他母亲的任何一点不好
2. 他的母亲不可能有任何事是做得不对的
3. 他无法对母亲说“不”
4. 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与母亲有任何冲突,但和你的冲突就可以有
5. 一旦你和他母亲之间有任何的矛盾,你能明显感觉到,他总是袒护他母亲
“妈宝”的反面,则是母子之间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很多母亲会认为,要避免养出一个“妈宝男”,避免他长大后太女性化,就应该尽量避免和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她们认为如果是女儿,可以有更多肢体接触(即便是儿童时期),而比较回避表现出对儿子的“疼爱”,而用要求、纪律等方式表达爱。因为大多数时候,社会似乎只能接受“爸爸的宝贝女儿”,而不是“妈妈的宝贝儿子”。
这会反过来导致儿子和母亲格外疏远,内心深处可能觉得自己不被爱,尤其是无法被女性所爱。他没有从母亲身上学会如何和异性形成真正亲密的链接。很多长大后的“情绪无能”的男性,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