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特征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例如,能力和性格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再变化,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表现出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中一贯性,体现个体行为。
人类心理行为基本特点1.遗传性 人类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如呼吸、吸吮、眨眼、惊跳、睡bai眠、摄食等。生物界的一些情绪反应如恐惧、喜悦也有遗传特性,如恐惧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逃避、惊呆(假死)或攻击反应。研究认为,大部分陆地生物遭遇惊险时,均本能表现出“战还是逃”(fight or flight)反应。这些反应是与生俱来的。
2.获得性 多种行为可在种系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而获得。人类由于逐渐学习、掌握工具、语言文字等,其获得性行为得到空前发展;懂得“吃一堑长一智”,就无需重复某些行为,或从前人经验获得生存、发展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活动,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积累。
3.适应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情感、行为、生理功能,来与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以求得最大的生存几率和可能。随着环境变化,机体无论形态、功能均可发生相应改变,并在进化过程中使某些行为一代代传递下去。在适应性方面,人类的行为更具扩延性和伸缩性,也更有预见性。因此,人类的适应性比其他物种融人更多的智能成分。
4.能动性 许多生物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消极应付环境;几乎总是环境变化在先,出现适应行为在后。人类行为在远古时期较被动;随着进化和适应,人类更能主动适应环境,积极改变环境。人类的社会性及社会关系的契约性特点,使人除一般意义上的适应生存外,还能通过智能活动来主动改变生活环境与条件,提高生存质量,寻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精神、物质文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