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是一种皮下组织感染造成的,主要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以及其它病理因素造成的,一般会出现寒战、头疼以及全身的不舒服的情况发生,但是有很多的患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蜂窝织炎,主要是这三个原因会引起蜂窝织炎,我们一起看一下。
1、细菌感染
蜂窝织炎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造成的,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可能是其它细菌造成的,或者是其它器官部位感染化脓感染等原因,蜂窝织炎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2、外伤
当身体的局部外伤,血液循环不良以及放射治疗有关的疾病也是有可能引起蜂窝织炎,如果是将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注射到身体表皮之内可以直接导致急性蜂窝织炎。
3、病理因素
一些疾病也会引起蜂窝织炎,急性化脓炎症的变化,主要是淋巴细胞和中粒细胞造成,随着病情的发展,淋巴结就会出现肿胀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的皮肤就会出现水泡,有的一部分水泡就会出现褐色或者是化脓,患者的体温会出现上升或者降低的情况。
目录1 概述2 疾病名称3 英文名称4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别名5 ICD号:K29.6 5.1 分类 6 ICD号:K31.8 6.1 分类 7 流行病学8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病因9 发病机制 9.1 发病部位9.2 病理改变 9.2.1 弥漫型9.2.2 局限型 10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临床表现11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并发症12 实验室检查13 辅助检查 13.1 X线腹部平片13.2 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13.3 B型超声检查 14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诊断15 鉴别诊断 15.1 溃疡病穿孔15.2 急性胆囊炎15.3 急性胰腺炎 16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治疗 16.1 非手术治疗16.2 手术治疗16.3 术后处理 17 预后18 急性化脓性胃炎的预防附:1 治疗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中成药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急性化脓性胃炎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急性化脓性胃炎 已经自动替换为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acute purulent gastritis)指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亦称急性化脓性胃炎或化脓性胃炎。由Cruveilher于1862年首先报道。本病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3∶1,但自从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本病已罕见。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通常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发冷、发热、腹痛较重,坐位时疼痛减轻或缓解,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混有胆汁等症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应用适当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纠正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以及一般支持疗法等。外科治疗包括胃蜂窝织炎的引流术或部分胃切除术(切除病变)。
由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诊断困难,病人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病死率颇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纠正休克,水和电解质紊乱治疗的改进,以及积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已由原来的92%下降到33%。
2 疾病名称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3 英文名称acute purulent gastritis
4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别名acute phlegmonous gastritis;急性化脓性胃炎
5 ICD号:K29.65.1 分类
消化科 >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感染与炎症性疾病
6 ICD号:K31.86.1 分类普通外科 >胃疾病 >胃感染性疾病
7 流行病学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少见,国外至今有400例左右的报道,国内也曾有散发病例报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为2∶1~3∶1。发病年龄以30~60岁为多见(有报道达80%)。
8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病因化脓性胃炎是因为化脓菌侵犯胃壁所致。约70%的病原菌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埃希杆菌。细菌侵入胃壁的途径可由:
1.因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憩室、胃癌、胃内异物等,使胃黏膜受损,咽下的致病菌直接由受损黏膜侵犯胃壁。
2.患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骨髓炎等疾病时,致病菌通过血流进入胃壁。
3.在患胆囊炎、腹膜炎时,致病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胃壁。
饮酒、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低胃酸或无胃酸,常为此病的诱因。
9 发病机制9.1 发病部位化脓性损害以胃远端1/2为常见,亦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过幽门或贲门。病变部位主要在黏膜下层,并向黏膜及浆膜侧扩散,有时可出现穿孔。
9.2 病理改变根据病变范围有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
9.2.1 (1)弥漫型临床多见。胃壁暗红色,呈弥漫性增厚,挤压胃壁时可见脓液流出。但很少超过贲门或幽门,严重者可出现胃腔扩张、胃壁穿孔等。
9.2.2 (2)局限型多在胃窦部形成局限性脓肿。肉眼观察,可见胃黏膜充血,可有糜烂、溃疡、坏死及出血。显微镜下可见黏膜下层及肌层间质中血管充血,胃壁布满纤维性网眼结构,其中含有脓液,并有大量白细胞浸润。
10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发冷,发热,腹痛较重,多不放射,坐位时疼痛减轻或缓解,卧位时加重,为本病的特异症状,与胃穿孔有鉴别意义。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混有胆汁。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呕吐物可由脓性液变为脓血性液,虽不多见,但具有诊断价值。尚可出现腹胀、腹膜炎体征及黑便,亦可有腹泻及呕血和便血。病程后期可出现休克征象,与细菌毒素造成的感染中毒及失血、失液有关。在严重病例,发病的早期即出现末梢循环衰竭现象,在几小时之内死亡。腹部检查,腹部较膨隆,上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如病变侵及腹膜,可发生肌紧张及反跳痛。如炎性渗出液较多,可有炎性腹水,表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但罕有大量腹水。肠鸣音早期亢进,以后则减弱或消失。
11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并发症急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常见的并发症。
1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多在1×1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出现核左移现象。胃液、腹水、血液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13 辅助检查13.1 X线腹部平片X线腹部平片显示胃扩张,胃壁内有气泡存在。
13.2 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一般应列为禁忌,以免引起胃穿孔。回顾性胃镜检查资料显示胃腔狭小,胃黏膜充血、增厚,黏膜表面脓苔附着,可伴有多发性溃疡。
13.3 B型超声检查B超显示胃壁明显增厚。
14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诊断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亦很少特异性指标,故诊断困难。关键的问题是在急腹症时要考虑到化脓性胃炎的可能,再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对诊断或许有所帮助。
1.常有慢性胃部疾患或长期胃部不适。
2.常有不洁饮食史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患。
3.发热常与腹痛同步,甚至在腹痛出现前即可出现。
4.一般腹膜炎时患者多不喜活动,而本病患者常躁动,坐位时疼痛较轻。
5.呕吐物多为脓性,以后可为脓血性。
15 鉴别诊断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与溃疡病穿孔、急性胆囊炎及急性胰腺炎混淆。
15.1 溃疡病穿孔溃疡病穿孔一般发病很急,突然上腹部痛很快波及全腹,早期体温不高,腹肌紧张及全腹压痛,反跳痛显著,腹部透视多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以上几点可与本病鉴别。
15.2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虽有发冷、发热、上腹部痛,但腹肌紧张及压痛多局限上腹部,并且常伴有黄疸,而与本病有别。
15.3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增高,亦与本病不同。
16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治疗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应用适当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纠正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以及一般支持疗法等。外科治疗包括胃蜂窝织炎的引流术或部分胃切除术(切除病变)。
16.1 非手术治疗通过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积极手术可提高存活率。当出现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紊乱或休克时,应积极纠正,同时加强输血、补液等一般支持疗法,大部分病例经保守治疗有望痊愈。
16.2 手术治疗如保守治疗期间腹膜炎未减轻或反而加重,则认为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有胃蜂窝织炎引流术及胃部分切除术。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以后者为宜。腹腔内应常规注入适量抗生素。如病灶切除及腹腔清理较彻底,可不放置引流。经综合治疗后的化脓性胃炎存活率近70%。
16.3 术后处理需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程往往已为中晚期,病情较重,术后应注意以下情况: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注意肾功能变化;继续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条件允许应给予静脉营养。
17 预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病死率极高,在抗生素问世以前,病死率高达83%~92%。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降至48%,早期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可挽救约一半患者的生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休克、支持疗法也不应忽视。Miller报道外科手术病死率为18.2%,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然而对于弥漫型或并发腹膜炎者,即使手术治疗,预后也很差。总之,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立即应用足量抗生素,根据病情及早行手术治疗。
18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预防积极有效的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憩室、胆囊炎、腹膜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是预防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关键。
治疗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的中成药 清热消炎宁炎,菌痢,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烧伤,疮疡脓肿,蜂窝织炎。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外用...
紫金锭以温肥皂水连续多次 *** ,促使排泄,以清除毒物。蜂窝织炎:蜂窝织炎,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肿节风。此外,尚有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菌痢、胃肠炎、蜂窝织炎等。注意事项:无特别禁忌。肿节风的用法用量:每...
肿节风片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属热毒壅盛证候者,并可用于癌症辅助治疗。用法...
丹参酮胶囊1.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2.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3.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痛、减少渗出、抑制感染扩散和促进吸收。
4.治疗方法主要是在病灶上做封闭处理,3-4天后局部热敷。
5.同时配合液体疗法,主要是抗菌消炎药、止疼药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