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麻醉医生,我面对过各种各样原因的剖宫产急诊。
一类是胎儿窘迫、胎心不稳、胎位不正等医学原因导致的,这一类剖宫产无可厚非,
还有一类是拒绝顺产、或者很早之前就“打好招呼”要剖宫产、或者顺产到一半,拒绝继续而中转剖宫产的,
首先,这是一个医疗问题。
这种医疗决策,首先应该从医学角度考虑是否必要,是否能让产妇和胎儿都更多获益,
实际上,剖宫产对于产妇来说“看似轻松”,但其实伴随着很多术中、术后的问题,包括产后可能头晕头痛(椎管内麻醉常见的并发症),麻醉术中风险,以及产后恢复缓慢等问题
因为不想经历产程的痛苦,或者因为产程过长、消耗过大而最终不得不转剖宫产,这些都是本可以避免的问题,而不应成为主动选择剖宫产的理由。
但实际上,采用了分娩镇痛的顺产,理论上疼痛程度和剖宫产差别不大,甚至分娩镇痛更加轻松快速,顺产本身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更加有益。
然而,在公立综合性医院,分娩镇痛的低普及率并不是医生不愿意做,而是因为麻醉医生太过短缺。
综合性公立医院需要完成大量的每日择期手术、内镜麻醉。
舒适化医疗的推进,让麻醉科的业务量无限拓展,但麻醉医生数量的增长和补充却是负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很难再派出更多人手到产房进行无痛分娩。
当然,也有一些个别情况。
在一些专业的妇产科医院或妇幼保健院,无痛分娩的比例非常高,这是源于专科医院本身的特殊性,麻醉科面对的主要业务方式就是产科。例如在上海国妇婴、一妇婴,这一比例可能超过90%(数据来源于一次学术会议讲座,具体可能记不清,但一定是90%以上)。
但这些医院,能够服务的产妇却又十分有限,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其他综合性公立医院进行生产。
矛盾,还是缺人。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把无痛分娩作为医院的指标进行推广普及。
尽管以文件的形式突出了“把非医疗原因导致的剖宫产下降,上调公立医院无痛分娩的比例”这一“国家意志”,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仍然“雷声大,雨点小”。
归根结底,“人的问题”,没有解决。
-人们不知道无痛分娩的好吗?
-人们知道,人们只是在很多时候,享受不到这样的医疗服务。
所以,一味的强调降低剖宫产比率,提升顺产率,看起来虽是为了产妇和胎儿的利益,但却没有提供一种解决办法。
而从人力角度,一台剖宫产,需要1-2位麻醉医生,2-3位妇产科医生,2-3位手术室护士和1-2位儿科或者产科医生。更不提手术室资源、医疗耗材等等
因此,不论对于国家医保、对于医院指标、对于产妇和胎儿的围产期利益,这些都是不划算的。
但医疗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而是科学、 社会 、经济、人文和伦理等多方面的交织,因此,也不能用单纯的科学理论、经济理论去解释。
在我看来,
医疗自主权,并不应是在痛苦的顺产和剖宫产中进行自主选择,
而应是有权选择既不痛苦,也能达到顺利生产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痛分娩,几乎算一种人权。
就和无痛胃镜、无痛肠镜一样,应是一个有权选择的可选项。
而每一次谈到这个问题,
当我和朋友们解释为什么在公立医院,找个做无痛分娩的麻醉医生这么难的时候,我只能坦诚并不是我们不愿意,
只是在现在这样的工作下, 我们没办法。
鼓励顺产,但我鼓励的是无痛分娩下的顺产。
所以,我鼓励更多的麻醉医生,更高的待遇报酬。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剖腹产时所开的刀口没有长好,如果过早的怀孕,有可能将刀口撑开,可能会很危险。
我在生大宝的时候,由于胎儿过大,所以不得不选择剖腹产,在生完以后,医生特意叮嘱三年以后才可以孕育二胎,过早怀孕对剖腹产的宝妈是相当危险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宝妈肚子上的刀口长好了,那么就可以孕育二胎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子宫原本只有那么大点,怀孕会让子宫撑大到原来体积的十倍左右,如果子宫上的刀口没有长结实了,那么后期就会很危险。
我怀二宝的时与大宝只隔了二年,当时虽然医生也没说太过危险,说一般正常是没事,但是怀孕的时候,我还是挺提心吊胆的,而且时常是害怕自己会不会刀口出问题,因此怀二胎时产检什么的我一样没拉下,并且做B超的次数也比怀一胎多,在怀孕二十八周以后,做了一种可以检测疤痕厚度的B超,来判定子宫刀口的厚度是多少。
到了孕后期,医生提醒尽量的要少吃,不能吃太饱,可以少吃多餐,但不能一次吃饱,且尽量的不要让孩子长太大,营养摄入不要过盛,,否则胎儿长太大,对剖二胎的我来说可能也会有危险。
在我怀二胎的时候,我老家有一个产妇剖腹产八个月怀孕,自己坚持要生下二胎,在怀孕三十周的时候肚子疼,不得不早早的把孩子给剖出来,因为当时做B超时显示刀口厚度相当相当薄,后来她自己说,医生在剖的时候说她的子宫刀口厚度跟张纸的厚度差不多,所以剖腹产的宝妈,过早的生育二胎,就是对自己与孩子的不付责任,很多时候真的是相当危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