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
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当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需要排Na+吸k+,此时是逆着浓度梯度的,就需要消耗ATP,是主动运输,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钾钠泵.静息时,钾离子外流,电位是内负外正.钾离子外流后,膜内的钾离子多.同理,兴奋时,钠离子内流,电位是内正外负.膜外的钠离子多。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极化(静息)→去极化(-70~0mV)→反极化(0~+30mV)→复极化(+30~ -70mV)→超极化(低于-70mV)→恢复静息电位。其中,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依次经历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三个时相,包括复极化、超极化两个阶段。
复极化过程,Na +通透性下降,K +通透性上升,这是因为膜电位逆转引起钠离子通道失活,钠离子不能继续进膜内,而钾离子在电势梯度的驱动下由电压门控通道出膜,超极化,你可以理解为过头了点。这两个阶段,后期需要把进来的钠离子运出去些,恢复原先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内少外多),就利用钠钾泵,逆浓度梯度泵出钠泵入钾,这个时候耗能。
首先,你得知道K+浓度是膜内高,膜外低;Na+是膜外高,膜内低。因而静息电位是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原因就是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大于内流,不考虑Na+,从而导致外正内负;
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在受到刺激后,Na+通透性的改变,由于Na+膜外浓度高,所以受到刺激后,迅速运输进入膜内,从而导致发生电位变化成外负内正。
高中阶段知道这两点基本就行了,至于动作电位的恢复,只需要方式是主动运输就KO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