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隋唐时期以前:以“外风”立论
(1)《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但无中风病名
(2)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中风病名,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在治疗方面创立“侯氏黑散”和“风引汤”。
宋金元时期:由“外风”到“内风”
(1)宋代《圣济总录》笫一次提出卒中风的概念,标志着“中风”概念逐渐由“外风”向“内风”演变。
(2)金元时期认为中风是由 "内风"所致,分成了多个学术流派,由于理解不同,治疗方法也多有不同。(如刘河间创立“地黄饮子”作为中风缓解期肝肾阴阳两虚、舌足瘘废的某础方,开从肾论治中风之先河;而张从正在治疗中风方面主张汗、吐、下法,用药多用防风通圣散,凉膈散,三圣散等,反对用至宝丹,淸心丸等药治疗,这点与刘河间截然不同。)
明清时期:著名的“补阳还五汤”
(1)明朝张景岳明确提出了“非风”说,强调本病以内伤为本,采用大补元煎、右归饮等进行治疗。
(2)清代以后,对中风终于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内风致病”理论,叶天士综合上述理论,创立了“阳化内风”说,在治疗以“缓肝之几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为治疗方法。之后,张寿甫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叶氏之说,创造了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
(3)清末,王清任则在此基础上加入血瘀辩证,创立“气虚血瘀”论,创立了最著名的“补阳还五汤”,被后世所推崇,一直沿用至今。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发病人群多见于老人。老人得上了中风就很不容易痊愈,症状相对来说也比较严重。得了中风的老人们会发生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瘫痪在床等等的症状,严重的还有可能意识不清。
中风成了医学上最难治愈的疑难杂症之一。有一些人因为不了解老人中风时需要注意什么,没有照顾好老人,而导致老人的病情更加严重,甚至还会威及到生命。
所以了解一些老人中风时的需要,是必要的。
如果老人家不幸得了中风,请不要让他下地,让他尽量的待在床上。因为中风时会产生肢体麻木,而如果这时老人下地,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老人摔倒。
而有一些中风较严重的老人,在床上是自己翻动不了的,建议家属每两个小时帮老人翻动身体一次,以免造成坠积性肺炎。注意在翻动时,要小心翼翼的,不要让老人的身体受到伤害。
给老人翻身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头部,外裸关节,肩肘部,防止老人有什么不测。
有一些老人在得了中风之后会大小便失禁,家属们要常给老人换被单,被褥让老人待在干燥的地方。
在中风老人的吃食上,大家要特别注意,因为中风的病因中有高血压,得上中风的老人要注意饮食,多吃清淡的东西,不要吃带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吃能软化血管的食物,如枸杞子,玉米,白薯,苹果,柚子等。
得了中风的老人,看见儿女为他们那么操心,心里肯定特别的不舒服,而不舒服就有可能会发生老人病情变严重,老人不配合治疗等状况。
而这时候儿女们就要关怀老人,要多和老人说说话,让老人的心情变好,这样老人就能好好接受治疗了。
中风是一种不好治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得上中风更加难以治愈。但如果家里有一位得了中风的老人,请不要慌张,要尽力去为老人求医治疗,好好的照顾老人。虽然这个病症难治,但是总归是有希望治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