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考点:咬肌间隙感染的表现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嚼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之间。由于咬肌在下颌支及其角部附着宽广紧密,故潜在性咬肌间隙存在于下颌升支上段的外侧部位,借脂肪结缔组织与颊、颞下、翼下颌、颞间隙相连。咬肌间隙为最常见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之一。
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扩散而进入咬肌间隙也可来源于磨牙后三角区黏膜的感染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感染的`扩散偶有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者。
2.临床特点: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百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行切开引流,否则由于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部的边缘性骨髓炎。
3.治疗:
咬肌间隙蜂窝组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用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的途径,虽可从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分离进入脓腔引流,但因引流常在脓腔之前上份,体位乳流不畅,炎症不易控制,发生边缘性骨髓炎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因此,临床常用口外途径切开引流。口外切口放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颁下缘2cm切开,切口长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度的部分附着,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胶皮管或橡皮条引流。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起感染之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你好,根据描述考虑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疼痛,吞咽疼痛说明有了咽旁间隙感染指导意见:
建议去医院口腔科冲洗牙龈后涂抹碘甘油,口服消炎药消炎,炎症消除后尽早拔出智齿
那是智齿在医学上,智齿又叫第三磨牙,从前往后数的第八颗牙,智齿是人类三十二颗恒牙当中,最后长出的恒牙,位于上下左右牙弓的最后方。因为在智齿长出时大多会在十六到二十四岁左右,在人的智慧成长后,所以又有智慧齿之称, 简称智齿。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食物越来越精细,颌骨承受的负担相应减少,导致颌骨骨量不断减少,但牙齿的体积并不随之减小,最终使牙齿萌出的位置不足,最后萌出的第三磨牙最易形成智齿冠周炎,这是智齿萌出位置异常最主要的原因。
智齿的由来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上下左右各一的4颗第三磨牙。因为这4颗第三磨牙正好在20岁左右时开始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接近成熟,于是被看做是“智慧到来”的象征,故称它为“智齿”———智慧之齿。
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智齿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众所周知,“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智齿就是极好的例证。
智齿是否都要拔除哪些智齿可以保留呢?智齿拔除与否是有讲究的,也就是说,智齿的拔除和保留,要根据智齿阻生的程度、方位(近中、远中、颊向、舌向位等)和有无咀嚼功能,是否经常并发炎症等情况来决定。根据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对2560名体检病人智齿阻生及其并发症的调查研究,认为有下列合并症的智齿应予拔除:
1、没有咀嚼功能,而且经常咬破颊黏膜的颊向位阻生智齿,有可能成为导致颊黏膜破溃、感染、糜烂,甚至成为癌前病变的病灶牙,应早期拔除。
2、经常并发急、慢性冠周炎的低位垂直阻生智齿,已成影响身体健康的病灶牙,应予拔除。
3、近中倾斜阻生智齿,虽暂无症状,但该智齿的存在可造成第二磨牙的远中邻面牙颈部龋洞。为了保护有重要咀嚼功能的第二磨牙,主张早期拔除此类阻生智齿。
对其他牙位正常、有咀嚼功能的智齿,或虽阻生,也没有咀嚼功能,但无不适、发炎、龋齿等并发症的智齿,或可利用它作为义齿(假牙)修复时担当基牙的智齿,均应予以保留。
智齿拔除的难度很大,有些完全水平埋伏阻生的病粒,还要黏膜切开,去骨,才能拔除,因术中损伤较大,术后的反应也可能比较剧烈,有可能导致面部的术后肿胀。所以术后要常规准备消炎药,止痛药。
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