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调剂中最常用的计量工具是:戥称
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可以精确到五十分之一。
构件组成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其选材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质坚如铁的纯黑色乌木,有精工铸造的青铜,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戥子盘,是放置称量物品的器皿,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冲压而成。
戥子锤,又叫秤铊,也是由青铜铸造。戥子锤的形制品种繁多,有高度适中的圆柱体,有厚薄得体的椭圆形,有如同硬币的圆形,有镶嵌金银饰品的组合形。有的为了扩大称量范围,一个戥子备有两个大小不等的戥子锤。
相关故事据传上海有一位学者去欧洲某医学院进修,曾带去在苏州花钱不多、信手拈来的一杆戥子,于圣诞节前夕作为小小礼物赠给院长,并附了一张使用说明,介绍中国使用这种戥子控制药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国许多医院中药配方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戥子的情况。
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院长突然召见,在座的还有几位学院要员,那杆戥子放置在办公桌上,还有一架天平相伴。院长首先郑重其事地表达了感谢之情,然后请这位学者演示戥子操作,在用戥子称了重量后,再用天平复核,果然十分精确,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
不久中国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陈列在学院收藏室的展览橱窗中,并有文字介绍:中国使用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物用量已有上千年。
以前都叫“戥子”,用的是杠杆原理,和普通杆秤应该差不多,秤杆前部分里纽和外纽(有的是上下结构,一上一下),每个纽后都跟刻度,当你提任何一扭时,都有对应刻度(一般在秤杆上有标注,如对应刻度最后标的是250的,那提这个纽秤的范围就是1-250克,如对应刻度最后标的是500的,那这提个纽秤的范围就是250-500克),秤东东时只要让秤杆平衡,读出系秤砣线在秤杆上的刻度值即可。不知是否对你有所帮助,再不行的话上图看看。哦,知道了,刻度是0——100克一面的最多只能秤100克,刻度100克——500克能称与之相对应的重量,382克的话用刻度100克——500克这面,你只要按刻度分一下就行了,比如刻度一般按100、200、300、400、500克排下去,每100克再分成10小份,每份是10克,估计这面只能精确到10克,如是这样的话,要精确只有分开秤,先用100克——500克这面秤380克,再用0——100克一面称出2克,如果不用很准确的话用用100克——500克这面估计称下也行,误差也就在几克之间。
[史海拾零]:元朝不差毫厘的粮库登记账册王大方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著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入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照管本社之人务勤农桑,不至惰废”(《通制格例》)。在中国历史上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为了管理好国拨、国收的粮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这些宝贵的、距今近700年前的粮食登记账册,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计量法度,节约每一粒粮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