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听别人的?

为什么我要听别人的?,第1张

大家好,今天继续共读文森特赖安拉吉罗的《思考的艺术》。根据我们所拆的主题点,建议今日阅读第14章,第279页至296页。

说服他人、赢得合作,是现在代成功必备的素质之一。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就可以说服他人,而有些则遇到阻力重重呢?在试图说服他人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一起来了解下。

01

首先要了解你要说服的对象(以下简称对方)。对方会对你所持的观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对方有所了解。作者建议人们从五个方面展开工作:

对方是否容易受公众错误概念的影响。并不是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头脑里的错误的概念就越小,因为在不同人文环境下,对方的信仰、道德观念以及知识和自由意志是不尽相同的。当你的观点会挑战到对方素有的观念时,最好先帮助对方认识到原本观点的错误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对方是否思维狭窄,也是你需要了解的因素之一。若对方抗拒改变、刻板思维、自我欺骗的思维倾向特别严重,那么就需要你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坦诚地告诉他们自己曾受相同的不合理认知的影响而导致的糟糕后果,这能为对方理解你的观点打开“愿意了解”之门。

对方能否认真听你的观点,决定了你的观点是否被有效地接收。对方的好奇心千奇百怪或者干脆就没有,那么你的说服可能就没有效果,因为对方会漫不经心忽略你讲的细节。最好在说服之前,用合理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把自己的观点镶嵌在能引起对方注意力的环节当中。

对方能否和你一样,理解问题和调查发现的事实。理解问题和调查事实一样,对于我们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观点有指导性作用,因为答案是由问题而来的。忽略事实,没有找到关键问题所在,理解不了问题和依据调查而出的方案或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方有没有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观点。如果没有,我们就需要把自己的方案与他人的方案进行横向对比,帮助对方认识到其他方案的不足之处。

02

其次你要了解对方为什么反驳你的意见以及会提什么样的反驳意见。

有时对方拒绝接受你的观点,其实与你的观点正确与否、是好是坏,并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提出31年都未被人们接受。

除了与观点本身根本毫不相关的质疑,通常人们是以什么原因来拒绝和反对的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理由:

这个观点不切实际;这个观点实现起来成本太高;这个观点是不合法的;这个观点违反道德;这个观点没有效率;这个观点破坏了常规的程序;这个观点看上去很俗(或很丑陋/乏味等);这个观点挑战了常识;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因为甲方没有充足证据而偏向争执的乙方)。

除了这些常见的、笼统的、对大部分观点都可以提出来的理由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预估对方的反驳意见呢?作者认为想象对话技术是比较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想像你自己与持反对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你们之间的对话可能因为一个观点引出另外一个观点,通过一个问题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不是你的观点,而是对方的观点和态度。将这种虚拟对话推进得越丰富,就越能发现更多的他人可能的反驳意见。

03

在实际说服过程中,个体的表达常常会受到对方的回应,这种回应有时会很强烈,以致于表达者都受到影响。比如“你的观点怎么这么愚蠢”,就比“你的观点哪里说不通呢”显得更具攻击性。作为说服者,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做好几件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尊重对方。这不仅是出于礼貌,我们知道,人们都不会被那些不尊重自己的人说服。而且,不尊重他人,比如你说对方不接受你的观点就是短视,这类用语有攻击人的嫌疑,也会破坏争论的氛围。尊重,要求我们在争论时时刻注意,对事不对人。如果你无法伪装,那就暗示自己,这些反对意见可以完善我的观点,也正是这些反对意见说明了,争议或问题相当复杂,需要更多的反对意见来检验观点。

回应所有的反驳意见。除了对你的观点有修正作用的反驳意见,还有一些站不住脚的反对声音也会是你说服过程中的绊脚石。妥善、巧妙地处理这些格外重要。无论你是直接指出反对意见的错误还是不足,还是间接地提醒对方所持观点的不合理或荒谬之处,都要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尽量简洁地点到为止。最重要的是不要偏离自己的主题,让说服的过程更流畅,能随时衔接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着重强调支持观点的论据。说服人的观点只是论据的一个总结和呈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论据,所以清晰而完整地呈现论据是关键。你的论据有哪些种类、具体来自哪里、是个人经历还是专家实验结果,是观察所得还是条件式推理得来,这些可以增加你的观点的可信度。

回应反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对事不对人”,合理置之。

了解你要说服的对象,预测对方可能的反驳,选择合适的时机、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表述过程中重点阐述论据,尊重对方及对方提出的异议或建设性意见,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事不对人的应对反驳的声音,是说服他人时需要注意的几大方面。

从小我们就听父母讲道理,上学之后我们就听老师讲道理,社会似乎处处充满了道理。小时候人们从不拒绝道理,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正是需要道理的时候。

但长大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道理往往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不仅反对一切道理的灌输,还会反击对方,指责对方,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我们成年之后,随着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对道理的反驳开始有了辩证的影子,即吸纳其有用的观点,而丢弃其落后的观点,从而达到有选择地听取他人教导的水平。

一般来讲,我们对他人的劝说、教导不会有太多反感的情绪,但是也要分情况,例如对方的年龄和身份、自己的心情、所处的情境等等。

如果对方是同龄人,那么对方的道理我们一般都听不进去,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同龄人站在长辈的高度来教育我们,如果是长辈教育我们,那我们也只能乖乖听着。

对方的身份也影响我们接受劝导的意愿,如果对方是自己看不起的人,我们就不会接受其观点。

如果对方恰好是我们所在领域中的佼佼者,那么即使对方趾高气扬,我们也能吸收到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知识。

但生活中总有些人不会看别人的脸色,无论何时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的形象,这种特别喜欢给别人讲道理、做人生导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他们之所以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

他们的父母肯定经常把道理挂在嘴边,无论孩子取得成功或是遭遇失败,父母都要说教一番。如果遭遇孩子的反驳,他们便会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想不形成说教的性格都很难。

成年以后,他们以指导、说教的形象和他人相处,其实他们没有坏心思,而是性格使然。他们不会其他的相处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夸奖赞美别人,就会感到很不自在。

所以有这种习惯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在教育孩子之余,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陪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索,教会他们如何与朋友相处,毕竟成年人都不喜欢听别人教育自己,即使是朋友也一样。

有些人的性格比较沉默,外界刺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意味。无论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他们都喜欢思考,而不是分享和感慨,他们希望弄懂事物背后的原理。

这样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这种特点,给别人一种“教自己做事”的感觉。

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想要影响和控制他人,而是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求知、探索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哪怕是与人交往时也不例外。

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他人的,例如“自言自语”。

人们在讲话时,偶尔会进入一种状态,即不把话讲完似乎不舒服,说话的完整性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他们比较注重说话的逻辑性,因此言谈举止间透出一种说教者的风采。

但其实他们并非是在教育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讲出来,即使听众忽略他们也没有关系,他们的目的仅仅是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且讲述出来而已。

他们可能先天有着较强的语言天赋,对于讲话比较擅长或者有独特的兴趣,偶尔会滔滔不绝,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遇到这种人,直接忽略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安慰他人是一项人际技能,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安慰别人,只有那些内心温柔、比较无私的人才会去安慰别人。

在他人伤心难过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感同身受,顺着别人的埋怨安慰对方,有些人则倾向于摆事实讲道理,希望对方能够走出阴霾。

这两种人其实都是为了对方好,但对男性说教可能更好一些。

在女性伤心的时候说教只会导致更糟的结果,因为女性通常比较敏感,那样会让她们觉得你没有和她站在一边。

总之,喜欢说教的人并不都是坏心思,但过度的说教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加以改正,以免遭人嫌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63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2023-04-2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