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又有头伏、中伏和末伏之分,是根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配合来决定的。按传统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便为中伏,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为末伏。
古人认为,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常常以天气变化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通常来说,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但如果天气反常,该热的时候却不热,这时候地里的庄稼就会因为缺少光照和热量而影响长势,比如像水稻、玉米等等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较高的积温和光照。
立夏无雨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完整的俗语是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意思是,如果在立夏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今年的三伏天肯定会特别炎热,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的难熬。在重阳节时,如果没有下雨的话,那么一整个冬天的降雨会特别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暖冬。尽管这种说法并不是100%的准确,可是这是老一辈人在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来的概率性的事件,也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其实,这句俗语如果要解释的话,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为什么立夏这一天无雨,就会出现三伏天热呢?其实立夏到来就等于进入了夏天,如果立夏这一天没有雨,显然是富热带高气压,始终控制着大气压,导致了南方的北方的冷空气不能够到来,南方的暖湿气流也不能够到来,这样就会在一段时间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不能降下来,造成了炎热天气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果立夏不下雨的话,后期庄稼都难以播种,到时候就会成为恶性循环的境地,越热对于庄稼的生长越不利,庄稼不好的话,大地缺少绿色植被覆盖,会更加炎热,因此立夏不下雨,今年夏天雨水会少,覆盖土地的绿色植被也少,那么三伏天必定很热。所以说,立夏前后是否下雨,不仅对日后的天气会有影响,同时也会对这一年庄稼的收成产生影响。
在民间有“头伏有雨,伏伏有雨”的农谚,但是只能作为参考。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夏至过后白昼虽然在慢慢变短,但是一直到秋分之前“白天依然比黑夜长”,地面吸收的热量要比散发出去的热量多,地表层的热量会不断积累,可以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此外,由于三伏天主要吹东南风,空气温暖而潮湿,雨水也会比较多,水的比热容要比干空气大得多,能吸收的热量更加多,这也是三伏期间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因此三伏天的天气特征是:高温、高湿、气压低、闷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