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
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地面训练,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与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地面训练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地面训练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坐姿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典舞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古典舞是一种有艺术家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古典舞基训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篇1一、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 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2、压前腿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基本动作。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动作: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双手经平伸手到双托掌手位,并带动躯干向腿部贴拢。
教学要求:整个动作过程强调保持腿部的伸直和躯干的伸展。
3、压后 腿
压后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向后向远拉伸。上身保持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与前腿同侧的手臂置于斜下位,撑地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后腿同侧的手臂形成托掌舞姿,带动身体向后下压。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面向3点或7点,吸左腿,伸直右后腿,右手托掌、左手撑地。
动作:以托掌手为引领,带动身体向正后方下压,达到向后向远延伸至最大限度。
4、压旁腿
压旁腿有两种基本方式:
(1)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
(2)在横叉的姿态上压旁腿。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右腿吸腿、后背直立,左腿向旁向远伸直,双手成托按掌舞姿。
动作:在准备的姿态上,以托掌手引领,并带动身体向直膝伸直的一条腿贴拢。
古典舞基训技巧
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古典舞技巧跳、转、翻方面的提高
弹跳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旋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翻身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篇2(1)掌
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张开,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紧,拇指向中指靠拢,但不要贴紧。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两臂弧形侧举,高度与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里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于身前,臂成弧形稍低于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对前斜下方,从肩到手形成一个弧形。
3、托掌位:手臂举至头,手的位置在额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对眉梢。
4、单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右手由下经身旁向上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双山膀:先双手叉腰,然后左手做单山膀动作,接着,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这时躯干和头都微向左侧,成双山膀姿势。
6、顺风旗:一手做单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动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头上方的动作,用手带动,动作时,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侧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状。
3、分掌:手由胸前经过头上方至侧或侧下方的动作,做动作时,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与分掌动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在分手时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头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后手心向侧分开,还有一种是指尖向上,从身体侧边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侧经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动作为“端掌”。与按掌位置相同,但与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双手臂与肩同宽,手心向外,两臂形成圆弧形,在体前做上左下右的划圆晃动。
7、云手:先站好丁字步,摆好双膀,然后,左手摆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时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与左掌心相对成交叉状。眼看右手,接着两手臂同时经斜上方绕至头前,相继翻掌于头两侧,掌心向下。再经右侧绕至左侧,左臂于左侧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经胸前,服视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视前方,两手交叉在胸前划圆。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篇3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组合训练是基本功训练的形式和手段,对培养舞蹈演员的基本技术、技巧以及古典舞风格、韵律十分重要,它囊括了中国古典舞舞蹈体系中的所有动作语汇和结构成分,是古典舞训练的基础内容。这套训练体系从人体美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舞蹈演员的身体素质、形体结构、肌肉线条等客观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科学、有效的舞蹈技术训练方法,有效辅助了舞者的古典舞学习。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组合训练已经为各界同行所认同,帮助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古典舞舞蹈表演人才。下面笔者从控制、旋转、翻身、跳跃四个方面对古典舞基本功组合训练展开分析。
一、控制组合训练
控制组合训练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舞蹈演员的平衡能力和重心调整能力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是古典舞舞姿转换、短句衔接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舞蹈动作的规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控制组合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能力实现古典舞身法、技术、舞姿之问连接的一系列技巧、方式。针对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特点,控制组合训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基本功中的后腿控制训练。在中国古典舞中向后抬腿一直是一个难点,对舞者的控制力要求极高。在训练时,舞蹈演员可将其中一条腿作为支撑腿,另一条腿缓缓向后抬,然后静数秒,再换腿重复上述动作,直至两腿都能先后打开90度为。 2.加强跟腿部位的控制训练。演员跟腿部位控制能力弱会直接导致正步全蹲不稳,从而致使大部分古典舞动作不能顺利完成,针对这一问题舞蹈演员可采用撑拉后筋的方式来提高跟腿的控制力,即坐地进行双腿勾脚的动作来加强跟腿支撑的时长和力度。控制组合训练除了要加强身体各部分耐力和力量的训练外,还需要舞蹈演员能够合理转换动作技术,将古典舞形、神、劲、律的美学要求通过舒缓、流畅、连贯肢体动作传达出来。舞蹈演员要学会将动作的表现力同身体的功能性融为一体,从而恰当地运用控制力,使动作的转换更加真实、自然,切忌刻意切换短句舞姿,造成表演机械化。此外,为了实现控制组合训练效果的最大化,舞蹈演员要将表演同训练相结合,除了练习基本功动作外,还要对舞蹈片段进行反复练习,有针对性地安排控制力的作用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古典舞情感与气质的表现。
二、旋转组合训练
旋转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中国古典舞中的旋转具体指舞者围绕某一支撑点以相对固定的动作进行重心轴连续转动的运动形式。旋转组合训练则是指以原地转、空中转、行进转三种转法为主的动作训练。随着中国古典舞的不断发展,旋转的种类在上述三种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我们仍可从技术上将其归纳为单一转和复合转两大类。无论何种类别的转法,重心轴都是旋转稳定的关键,动力都是旋转维持的源泉。具体来讲,古典舞旋转组合训练可从以下两点技巧入手:1.从直立旋转入手,树立重心概念。古典舞旋转的基础是重心,舞蹈演员只有把握好重心,才能进行复合转等难度较高的训练。直立旋转作为重心最稳定、最简单的旋转方式,能够快速让舞蹈演员掌握旋转要领,树立重心概念。直立旋转通常要求舞蹈演员收腹、立腰、挺胸、沉肩,将身体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然后发力旋转,这时演员重心感明显,能够自主调节和控制重心。2.重视起法儿训练,维持旋转动力。中国古典舞中旋转的预动俗称起法儿,起法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旋转的持续性。要想练就动力十足的起法儿也并非易事,舞蹈演员可先以半蹲姿势练习起法儿,这种形式的起法儿以腿部急速甩动而产生动力,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容易。除此之外,演员还可以用错步、上步等方式辅助预动,这些动作能够为旋转借力,从而增强旋转的动力性再或者,演员还可借助上肢抡臂力量来带动全身旋转。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旋转组合都要配合具体的舞姿,这样才能使旋转之后亮相的动作更为完美。
三、翻身组合训练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中最讲求技术、技巧的动作,它充分融合了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形态,需要舞蹈演员以腰为轴心,以双臂和腿部为动力,使身体在空中完成拧、倾、仰、俯、提等一系列动作转换,动作之复杂、难度之高使其具有了极高的欣赏价值。在中国古典舞的翻身动作中,挺身前空翻、分解腾空前软翻、完整腾空前软翻是最为常用的三种翻身方式,翻身组合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这三种翻身方式来展开的。下面笔者就详细介绍一下翻身组合训练的动作要领。对于挺身前空翻而言,在起势时要迅速做一个下蹲的动作来积蓄力量,同时后双腿蹬地向前跃起,在空中停留时,演员要保证身体紧绷,以保证平稳落地对于分解腾空前软翻而言,演员在起势时要将重心放在右脚上,同时左脚上提微微点地,两臂高举,然后翻转,腾空过程中,演员要及时做出撑手动作,以保证动作的连贯、自然对于完整腾空前软翻而言,其准备动作同分解腾空前软翻一样,不同的是落地后演员要直接进行下一个翻转。这一方式的翻转对于动作连贯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都极高,演员在做好起势动作的同时,还需做好腿部蹬地和手臂动作,在翻转衔接撑手时,撑手动作越晚对下一个翻转的借力就越大,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在心中计算好撑手的时问点,从而使撑手力道既能延续到下一个翻转,又不会因撑手过晚而受伤。总而言之,舞蹈演员无论针对哪一项翻身来展开训练,都需要围绕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来进行,要真正做到腰滚位移、立圆不变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翻身动作的腾飞效果。
四、跳跃组合训练
跳跃是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动作,也是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中心环节。古典舞跳跃组合训练借鉴了体育项目中的弹跳原理一一利用腿部韧带和肌肉群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支撑身体重力,进而实现跳跃动作。人体反作用力越大,跳跃腾空时问越长,跳得也就越高。针对中国古典舞的特征,跳跃组合训练通常分为单脚起跳和双脚起跳两种方式,但无论起跳方式如何,完成一套完整的跳跃都需要舞蹈演员做好助跑(趋步)、下蹲、起跳、腾空、落地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组,任何一个环节表现欠佳都会影响到整个跳跃动作的美观。下面笔者对跳跃的分解步骤训练做详细说明:跳跃中的助跑和趋步作用相同,都是跳跃前的一种借力方式,只是助跑相对于趋步而言速度稍快,也更利于展示大跳、飞跳等难度较高的跳跃动作,这一环节需要舞蹈演员步伐平稳、均等,始终保持腿肌肉紧绷跳跃的第二个环节是蹲,演员可通过强化跟腿及腿部韧带、肌肉群的方式来增加蹲起动作的力量、扩大蹲起动作的幅度,从而使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借力作用跳跃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起跳,在起跳时,舞蹈演员要尽可能地将下肢幅度开大、伸展,这样才有助于延长空中停留的时问第四环节的腾空主要是给舞蹈演员保持造型和准备落地动作而设置的,需要将膝盖稍稍弯曲,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落地在最后的落地环节,演员要使用半脚撑着地,这样能有效缓解躁关节的压力,也使得动作更为轻盈。古典舞的跳跃动作最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就是高和轻,要想做到这两点除了需要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反复训练外,舞蹈演员还应注重平时身体素质的训练,这是因为在中国古典舞中跳跃动作经常出现,需要演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流畅地完成一系列连跳、飞脚等耗费体力的动作。
五、结语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组合训练是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舞蹈训练模式,它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征和审美要求,真正实现了身体技巧和身体素质的和谐统一。作为当代舞蹈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训练模式,为培养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舞蹈人才尽一份力。
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篇4[摘 要]本文从节奏的基本概念谈起,分析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节奏训练的作用,回顾了形成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从而提出,在中国古典舞民族风格中节奏起到的作用,并且在基本功训练中运用怎样的方法,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及价值,使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舞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基本功 训练 节奏 教学 价值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中国古典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不同时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中国人身体美学与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中找到它某一方面的依据呢?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民族的文字、声音与身体动作语言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将同一身体动态运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从细微的差别中看出它们的联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节奏便进入我们的视野。
一、节奏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节奏”这个词源于希腊语RHYTHMO,意思是“把时间的跨度划分成可以能被人感觉到的段落”,同流动的意思相近,故它常被运用在表示运动的事物中。节奏(RHYTHM)这个用语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被人们广泛运用着,比如在绘画、雕塑、建筑、诗歌、舞蹈等艺术领域,甚至是科学、哲学范畴,因此我们可以说节奏是无处不在的。柏拉图说:“节奏是运动的次序”。在一般的概念中,它包括动作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上的规律。而就舞蹈中的节奏来说,不同节奏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快速、跳越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快乐、激昂的情感或情绪缓慢、深沉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忧郁、哀伤的情感或情绪。
二、形成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一套趋于成熟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独立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它在训练中所体现出来鲜明的风格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舞更加民族化。那么,中国古典舞的这种风格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初,叶宁老师作为古典舞研究的领导人和带头人,在教学中是从多方面吸取经验,其中所蕴涵的丰富节奏就有从戏曲和武术传统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戏曲中势急欲舒、时而连贯的、绵延不断的节奏,似乎有一根内在的、运动的线,自始至终贯串在动作中。动作运行的线条圆润、流畅,动作组合的段落与句逗十分清晰。即使在亮相时和静止姿态时,都让人觉得那种流动的线,没有中断过。武术也是中华民族人体文化一座极为丰富的动作宝库,特别是动作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干净流利、刚柔相济的特色,对后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在节奏运用上所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顺应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逐步形成的。
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节奏训练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基本功训练中的教学
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教学中,我们关注到“短句”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单一动作训练与组合的“短句”中,节奏在其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完成这些组合“短句”时,往往强调节奏的特点,并且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也体现出节奏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与舞台之间架起桥梁
一个成熟的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体现出“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如在学习“劲”的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重要,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节奏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风格中的一点体现。
在基本功训练课上,动作过程中要“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我们把这些课堂中对节奏的训练要求与表现性组合相结合,加入各种舞姿、步法、旋转等,使训练既有代表性,又能全面地得到练习。这样,为以后在舞台表演中打基础,沟通课堂和舞台,是课堂与舞台的衔接。
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节奏训练的方法
(一)影响“节奏”的不同因素 (二)具体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节奏”训练 五、中国古典舞节奏特点的重要性及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这种节奏特点具体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它重要呢?一个舞蹈作品,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那也不会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所以,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中,节奏特点占有重要地位。一个舞蹈作品要靠节奏进行组织,不同节奏的变化和发展,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来讲,快速、跳跃的节奏动作,表现欢乐、激昂的情感或情绪缓慢、深沉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忧郁、哀伤的情感或情绪。同样在中国古典舞在基本功训练时,还表现在动作力度上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在这一点上作品《扇舞丹青》打破了传统古典舞在动作节奏上的处理,同样是运用古典舞当中具有民族风格性节奏的变化来加深动作表现力,它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做出种种尝试与探索,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音乐节奏逐渐加强加快,一时间状如激流倾泻而出,在这段“极速”动作中,仿佛只能看见台上快速飘动的衣襟与飞舞的扇子,肢体舒展,这段持续保持一种极限速度的节奏,使人眼花缭乱。除此之外,它的动作不仅只在重拍上做,很多动作或跳跃被安排在弱拍上,而在符点的运用方面也很巧妙,作品中有很多动作都延续了符号。甚至在有限的符点节奏中连续做几个动作,产生一种顿挫的效果,使整个舞蹈让人眼前一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