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穴的妙用

肩井穴的妙用,第1张

肩井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隶属于足少阳胆经, 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中医认为,肩井穴具有祛风散热,活络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肩周炎、落枕、颈肩背痛等。 也可用于治疗乳腺炎、乳腺疼痛、产后少乳等疾病。

日常按揉肩井穴, 能改善肩部血液循环,使僵硬的肩膀逐渐得到放松,有效缓解酸痛, 可以起到不错的 保健 功效 。 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按揉肩井穴可以有效缓解肩背痛、颈项痛。按揉肩井穴还可以治疗落枕、上肢酸痛、耳鸣、 帮助缓解眼睛疲劳等。

穴位位置:位于肩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连线中点处,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 低头时脖子后最高的骨头一般就是第七颈椎棘突,肩峰也就是肩膀最远端,两连线中点处即为肩井穴。

操作方法:

按揉:自己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揉一侧肩井穴。操作时向下慢慢用力按揉,使穴位有酸麻、胀痛的感觉,5秒钟之后再慢慢放开,重复5-10次。可配合头颈部前后左右摇动。切忌使用暴力。

刮痧:涂少量刮痧油, 力度要适中, 用面刮法( 手持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度角,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 )刮拭肩井穴,出痧后, 以肩井穴为中心向两侧刮,手法要一直刮到颈根部和肩头部位。 1周2次,每次3-5分钟左右 。

禁忌:孕妇或妇女月经期禁用。

临床上一些穴位经常会用到,但有的时候可能取穴不准、针刺方向和深度不合适而收不到应有的疗效。这里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认知,来谈一下几个穴位的临床应用。

1.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身大穴,保健要穴,回阳九针穴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教科书上对于足三里的定位是: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理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也可以顺着胫骨往上摸,摸到胫骨凸起的地方,也就是胫骨粗隆,沿着胫骨粗隆下缘向外循摸,滑过胫骨前肌碰到的第一个凹陷,就是此穴。这里主要说一下进针深度问题,进针深度一直是针灸的不传之秘。在足三里进针0.5寸~1寸左右,主要治疗局部的病变,比如腿疼、膝盖痛等。进针1~1.5寸,这时主要调理脾胃脏腑的功能。进针1.5~2寸,可以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

2.小节穴 这是杨维杰先生发现的穴位,归到董氏奇穴中。小节穴是治疗脚踝扭伤的特效穴,位于大拇指本节掌骨(肺经上)赤白肉际处。四指压住大拇指握拳,在第一掌指关节处的凹陷就是小节穴。但是我在实际临床上使用的时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缪刺法,为什么呢?针刺方向和深度的问题。这是我在看到刘红云的视频的时候才明白的。小节穴进针,针尖须指向掌根,进针深度约在2寸左右才能有好的效果。

3.肾关穴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位于阴陵泉下1.5寸,脾经上。肾关有两种刺法:一种是患者平躺,脚外张与床成45度角,然后针与床垂直贴胫骨进针1.5~2寸,此法一针贯穿脾肝肾三经,可以调理脏腑类疾病。另一种是从肾关位置稍微往里一点,然后用3寸针进针,刺向腿另一侧足少阳胆经方向,此种刺法治肩部疼痛特效。

4.后溪 手握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赤白肉际处,进针容易疼痛。进针前可先对穴位进行掐揉,以宣散气血,然后用手指按或者用针尖抵住皮肤,使皮肤紧绷,然后快速破皮,可减轻疼痛。后溪穴对颈部和腰部疼痛疗效不错。治颈部进针深度可以浅一点,1寸,治腰部则应进至1.5寸左右效果才明显。

5.中渚 进针前让患者握拳,目的是让手背皮肤绷起来,以减轻进针疼痛,并且针尽量贴向第四掌骨,因为中渚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我以前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遇到手部皮肤松弛一些的,曾一针把患者扎跑了,说很疼,受不了。我当时也很郁闷,练了几年的指力还把人扎疼,希望大家以我为戒。

6.灵骨、大白 又是董氏奇穴。灵骨在第一二掌骨交接处,大白基本上就是三间穴,只不过要扎在筋骨之间。扎这两个穴位前,手要握拳,拳眼向上,然后直刺,深度要到2寸左右,刺激很强,有的患者说我给他扎这两个穴位简直就是上刑罚,但是临床效果很好。

7.委中 四总穴中“腰背委中求”,但我在用委中治腰背痛时效果并不好。其实用委中治腰痛时,主要是在委中青筋刺血放血,针刺的效果反而不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49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7
下一篇2023-04-17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