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既可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又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那么钓鱼的好处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日常钓鱼有哪些好处。
钓鱼的好处 :
1.改善人的肌体功能。岸边的秀丽风景会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其原因是,在这清新环境中,空气里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负离子。负离子吸入人体后,可产生负离子效应。这种负离子能同体内的血红蛋白及钾、钠、镁等正离子结合,使血液中的氧增多,携带的营养物质增多,人们就会倍感舒服,精力充沛。这些大分子,气体分压越高,进入肌体溶解度就越大,血液中的氧合血色素就越多,从而使人的肌体功能得到改善,明显地体现在耳聪目明,思维敏锐,手脚灵便等。
2.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大脑皮层及其最接近的皮层下核)对肌体各种功能具有主导作用,垂钓良性刺激过程,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过程。人们走进垂钓场地,也就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忧愁和烦恼就会散得一干二净。尤其是通过装饵、抛竿、静守到鱼儿咬钓,使垂钓者的大脑皮层逐渐形成“兴奋灶”,总希望钓上大鱼来。
3.防治某些疾病。据文献记载,经过垂钓活动,有利于促进肩周炎、颈椎病、支气管炎、肺气肿、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癌手术后、胃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高血压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的治愈或好转。其中,有些疾病,如肩周炎等,是通过抛竿、甩钩等活动把粘连的腱膜拉开或拉松而获愈的有些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一氧化碳(煤气)中毒、脑动脉血管硬化等,则是前边提到的在负离子作用下得到治疗的还有些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失眠等,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治疗的。
但要注意的`是,垂钓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过度疲劳会危及健康,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若不注意,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所以钓鱼前要有充足的睡眠,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才有利于健康。
夏季钓鱼 要注意防蚯蚓病:
蚯蚓病蚯蚓是雌雄同体,自身有受精囊孔及卵,繁殖时卵产于卵茧中。垂钓者如吃了被卵茧污染的水和食物,会引起慢性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蚯蚓还是多种病菌的宿主,当垂钓者被鱼钩等物划伤后,病菌会趁机侵入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蚯蚓常携带的革兰氏阳性短弧菌对人体危害最大,体弱多病者若感染后会危及生命。
此外,垂钓者若在有血吸虫的水域中垂钓,极易感染血吸虫,引起血吸虫病。
垂钓时经常闭目休息片刻
为了防止这些危害,喜爱垂钓的人们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备一顶太阳帽,以便垂钓时遮挡阳光垂钓时注意视力调节,经常向绿阴处眺望或闭目休息片刻。如出现前述症状应立即停止垂钓,及时就医。
接触蚯蚓后应仔细洗手
垂钓时还应注意卫生,不要在被污染或有血吸虫的水域钓鱼,接触蚯蚓后应仔细洗手,当手被鱼钩划伤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并包扎好,以防各种病菌感染。
肢体活动乃养生大法,生命在于运动。垂钓就是一种平缓自然、动静相宜的全身性活动。由城市来到郊外或附近的垂钓场所,无论是骑车、步行还是坐汽车去,都是一种全身活动。钓鱼时,甩竿、提竿、换食、投钩,从形体到四肢,需要不断地运动。不仅肩、臂,而且肘、踝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垂钓有益于促进血液循环,扩大肺活量,使气血两旺,百脉通流,有益于防病治病。垂钓者都说,捕获一条大鱼所产生的快感,与听音乐时的舒服感、愉悦感是一样的。不少患有高血压、胃肠病、神经衰弱的“老病号”,就是在学会钓鱼以后,经常在溪边垂钓,才摘掉“病夫”的帽子,重现快乐人生的。垂钓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们走进垂钓场地,也就投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你看那岸边,绿树郁郁葱葱,叫不出名的野花争奇斗艳,吐着芬芳;小鸟在空中盘旋啁啾,为你的到来唱着赞歌;再看那碧波之中,鱼儿追逐嬉戏,激起片片涟漪!这诗情画意般的环境,会使垂钓者养性移情,把疲劳、忧思和俗事消散得一干二净。尤其是通过装饵、抛竿、静守到鱼儿咬钩,使垂钓者的大脑皮层逐渐形成“兴奋灶”,即希望钓上大鱼来。假若此时渔漂动了,或渔铃叮叮作响,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你提上岸,那般乐劲简直达到了峰巅,可真是“乐在其中无法说”了!垂钓者如果原来患高血压病,此刻他的血压至少下降5~7mmHg,这是笔者在实践中亲自测到的。为什么钓鱼比服药降血压还来得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大脑皮层及其最接近的皮层下核——对肌体各种功能具有主导作用。上面说的垂钓良性刺激过程,也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过程,从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巴氏在实验中发现:给狗以恶性刺激,如恫吓、阴暗的环境等,使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其下级中枢就呈现出紊乱性兴奋。这时狗的胃液可直接消化胃壁而形成溃疡。由此可见,那些患有胃溃疡的垂钓者,坚持参加钓鱼活动,不吃药不打针,病情竟然好起来了,是有理论依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