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所有心肌都具有兴奋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原因是2期平台期的存在。 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如果阈电位水平不变,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增大,则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引起兴奋所需要的刺激越大,故兴奋性降低。 如乙酰胆碱作用导致钾离子外流增加,引起膜的超极化,故而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会导致和阈电位近,兴奋性增高,但当静息电位显著减小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阈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 ② 阈电位水平 ③ 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性状静息、激活、失活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① 在实验或病理情况下,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的兴奋冲动传来之前,心室收到一次人工的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时,便可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由于这一兴奋和收缩是在窦房结正常兴奋冲动传来之前发生的,所以称之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② 当窦房结兴奋冲动传来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因而,出现一次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2、心肌的传导性: ① 房-室延搁,产生原因是房室交界区传导比较慢。作用是避免了心房和心室的同时收缩。但也成了好发传导阻滞的地方,临床上常见房室传导阻滞。 ② 浦肯野纤维传导最快,可达4m/s。 影响传导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因素① 细胞直径大小:细胞直径小, 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细胞直径大于窦房结和房室交界 ② 细胞间缝隙连接数量和功能 状态:如细胞间缝隙连接少,传导速度慢;窦房结和房室交界缝隙连接数量较少; 心肌缺血可使缝隙连接通道关闭 (2)生理因素 ① 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局部电流形成快,强度大传导快;是影响心肌传导的最重要的因素 ② 膜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水平条件下,钠通道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当静息电位减小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度都会降低,传导减慢。静息电位增大时,去极化速度并不增加。 ③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低,传导慢:如邻近部位膜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增大时或处于有效不应期时。 3、自动节律性 ①定义:心肌具有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自动节律性。 ②只有自律细胞才有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心室内的普肯野纤维。 ③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性的基础。 ④衡量自律性的指标:频率和规则性 频率:自动每分钟兴奋次数(心率) 规则性:自动节律性兴奋在时间分布上是否规则(心律) 心脏的起搏点传导系统各部位均有自律性。 自动兴奋频率为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 窦房结约为100次/分房室交界约为50次/分 房室束约为40次/分 浦肯野纤维约为25次/分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窦房结主导的心脏节律为窦性心律。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病理情况下,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升高可成为异位起搏点 。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①先占领 :占座 ②超速驱动压抑:耍流氓A.频率依赖性:两个起搏点频率差别愈大,压抑愈强,驱动中断后停止的活动时间也愈长。B.生理意义:有利于防止异位搏动的发生。C.机制:心肌细胞膜Na+-K+泵活动增强。 影响自动节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例如:肾上腺素促进窦房结细胞If和ICa-T通道开放 If和ICa-T增大加快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 2、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例如:ACh使窦房结细胞膜K+通道开放概率增高3期复极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增大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 3.阈电位的水平 4、心肌收缩性特点: ① 最主要的特点是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② 同步收缩:也称全和无式收缩,由于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润盘存在,兴奋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引起所有细胞的同步兴奋和收缩。心肌一旦兴奋,心房和心室的所有的心肌细胞将先后发生同步收缩,这种同步收缩保证了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发挥有效的泵血功能。 ③ 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不如骨骼肌发达,储存的钙离子量较少,其兴奋收缩偶联过程高度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心肌细胞兴奋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电位变化与骨骼肌、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大致相似。都可以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膜主要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静息时膜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和膜外却存在着明显的电位差,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到的静息电位约为90毫伏,膜外电位为正,膜内的为负。当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反极化,即膜外电位暂时变负,膜内电位暂时变正,兴奋后又可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这叫再极化或复极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持续时间长,特别是再极化过程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200~300毫秒,形成平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期大体相当心肌细胞的收缩期。动作电位最先出现的锋电位可达+10到[心肌]
心肌
+30
毫伏心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程随心率的变化而改变;心率越快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相应缩短,一般动作电位的持续期约为两次心搏间期的1/2。
心肌兴奋后膜内电位恢复到
-55毫伏段以前这时间内,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会再引起心肌兴奋,这段时间叫绝对不应期,当膜内电位由-55毫伏恢复到-66毫伏左右时,如果第二个刺激足够强的话,可引起膜的部分去极化,但不能传播(局部兴奋),即不能引起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这段时间叫做有效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之末到复极化基本完成
(膜内电位恢复到-80毫伏左右)的这段时间叫相对不应期,此时阈值以上的第二个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相对不应期之后有一段时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超出正常水平,叫做超常期,此时阈下强度的刺激也能引起细胞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心肌动作电位可以精确地反映其兴奋的变化,持续的平台反映很长的不应期。心室肌特长的不应期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以确保心搏有节律地工作而不受过多刺激的影响,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停止。心房肌的绝对不应期短得多,仅仅150毫秒,从而常可产生较快的收缩频率,出现心房搏动或心房颤动。心房的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均为30~40毫秒,但它的有效不应期较长,约200~250毫秒。这一特性有利于心脏进行长期不疲劳的舒缩活动,而不致于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影响其射血功能。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正常心脏的节律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所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可依次通过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而先后传到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工作细胞,使心房和心室依次产生节律性的收缩活动。心肌的兴奋在窦房结内传导的速度较慢,约0.05米/
秒;房内束的传导速度较快,为1.0~1.2米/秒;房室交界部的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仅有0.02~0.05米/秒;房室束及其左右分枝的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分别为1.2~2.0及2.0~4.0米/秒。
心肌细胞比较特殊,他们彼此之间有交叉连接的闺盘,通个这个结构心肌细胞可以互相交流信息,使他们连成一个整体,保证心率的稳定(同一区域的心肌细胞收缩时相和频率一致对心脏的功能至关重要)。随意与不随意是按照意识支配角度划分的,但是心肌与平滑肌这2个组织本身结构有很大不同。他们不是同样的组织,行使不同的功能。
区别:心肌短粗,平滑肌细长。心肌单独构成器官,平滑肌不单成器官。心肌细胞分叉,平滑肌细胞纺锤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