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吸毒?
每一个吸毒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但是毫不例外,每一个吸毒人对当初的决定都追悔莫及。
吸毒者哭诉:“我失去了最后的庇护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但——
毒能戒!
戒毒者诉说:“我们在努力,请不要抛弃我们!”
如果我们走开,毒品将成为噩梦,久久困扰着这个社会。
吸毒者需要社会的关爱,社会需要帮助这些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群,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驱散毒品带来的阴影。——写在第十七个
“国际反毒品日”到来之际
新闻调查
人格缺陷 更易吸毒
近日,北京新安劳教所对全所的吸毒型劳教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吸毒人员首次接触毒品的时间大多是在成年期。在染上毒瘾之前,他们大多拥有着较好的职业和比较高的收入。调查认为,在中年时期受到毒品诱惑的人大多具有人格缺陷。
据开展调查工作的该所专职心理咨询员成翠贞介绍,调查表明,有49.65%的劳教人员自称毒资来自自己的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所得;7.41%的被调查者回答主要是向亲友索取,只有5.65%的人承认毒品是通过贩毒等非法所得。
成翠贞认为,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吸毒者在吸毒前收入比较高,有较好的职业。而吸毒后,他们往往沉溺于毒品不能自拔,放弃了工作,从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沦为纯粹的“消费者” 。
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在“抽第一口时”已经成年,他们称自己是出于好奇心,抱着试一下不会上瘾的侥幸心理,结果没有人能逃脱毒品的诱惑。成翠贞认为好奇行为表面是对毒品作用感兴趣,存在想认识清楚的心理倾向,但实质上却是吸毒者对自身行为的放纵的托辞和借口。在好奇的背后,是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控制力。国内外的调查研究都显示,吸毒成瘾者在吸毒前多数具有人格缺陷,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上吸毒道路。(晨报记者 颜斐)
贩毒者
●莉莉
35岁的莉莉因贩毒入狱已经五年了。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贩毒经历。
“我喜欢班上的末等生伟,19岁那年我生下了女儿。我和伟一起生活了两年后,他给了我5000块钱之后和别人结婚了。我后来带着女儿去了雅宝路,生意越来越好,我又找了一个丈夫,可一结了婚他就拿我的钱去赌,赌输了就拿我们娘俩出气,一气之下我又离了。正好我的一个生意上的朋友让我给她送一个纸包到酒仙桥,然后给我100块钱,后来渐渐贩起毒来。”
在一次交易中,莉莉被警察逮了个正着。无期徒刑的一纸判决,将她打入了无底深渊。
刚进来时,莉莉用消极怠工、违犯监规等方式来抗拒改造。干警们知道她的不幸身世后,经多方联系,让儿童村的阿姨带着女儿来到她面前。莉莉冰冻的心开始融化。从此,莉莉像变了个人似的,“我要好好改造,争取多减刑,能早点出去和女儿一起生活。”(晨报记者 颜斐 通讯员 纪冬)
吸毒者
●李某
我已两年没再沾它
39岁的李某曾因吸毒被劳教。在劳教期满后,他已有两年多没有再沾毒品了。这让见多了“数进宫”的管教干警也很意外。
李某最早接触毒品是在1993年5月,他的一帮生意上的朋友常聚在他公司里抽白粉,出于好奇和有钱身份的炫耀,他也沾上了。“现在想想,谁抽谁是傻子!”
李某没有想到,此后他完全被毒品牵住了鼻子。李某用凌志轿车和酒楼换来毒品,几百万元很快挥霍一空。1996年,他让朋友把自己锁在屋里,里面只放着一箱矿泉水、咸菜和方便面。朋友通过录像设备随时观看里面的情况。一个星期后,李某四肢无力地走了出来,腿上像绑上200斤的重物。这时,一起吸毒的朋友打来电话,李某立刻又被勾了过去。
李某说,在劳教所里,他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教所里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让他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妻子因为我吸毒丢了工作。劳教期间,她每个月都来看我,还帮我打理快关门的生意。我对她最大的报答就是彻底戒掉。”
生理戒毒容易,难的是戒心瘾。李某出去后,以前的朋友也常找他。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只接电话坚决不见面。他还常劝他们也别吸。时间久了,那些人也不找他了。
李某在好友的帮助下又成立了公司,妻子则帮他管理服装摊,日子红红火火的。“健康地活着真好,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活得有尊严。”李某的眼神里透出一丝坚定。晨报记者 颜斐
●赵增
想为社会做一点事
在向日葵社区戒毒的赵增(化名)已经8个月没有碰毒品了。安康医院的副主任崔新华称,赵增很有可能成为向日葵戒毒社区的工作人员,以他特殊的吸戒毒经历教育其他的戒毒人员,“毒可戒!”赵增说,他现在的人生目标就是在社区工作,帮助别人戒毒。
“我都戒了100多次了!”赵增1994年开始吸毒。那时,赵增也是有钱人,和三位朋友合伙做手机配件的生意,一星期能挣数万元。吸毒的朋友们怂恿他“吸一口试试”。这一试,赵增再也没有离开毒品。半年后,生意败落。四五十万元的家产,数个月后被吸得一干二净。1996年,赵增去天津的一家戒毒所戒毒。待了10天,出了门第一件事就是找“料”复吸。
因为吸毒,赵增的妻子离开了他。那天,赵增的妻子带着几个人说是来看望他。可是,一下楼,赵增傻了:楼下已经布置好法庭,就等他开庭了。“如果不是毒品,我和我爱人的感情会很好。”
2003年,赵增被强制戒毒,自愿来到向日葵社区戒毒。6个月后,强制戒毒期结束,赵增离开社区。可是,6天后,他又回来了。“外面的毒友又来找我,我真怕复吸。”“戒毒最重要的是环境。这里没有人谈论毒品,生活过得很充实。在这里我感觉我还是有用的人。”(晨报记者 李婧)
帮教人员
●北京市新安劳教所一大队大队长王文成
慈母爱心记忆犹新
北京市新安劳教所一大队大队长王文成当劳教干警已有20个年头了,最早接触吸毒人员是在2001年。
“二进宫”的贺某曾向王队长描述了母亲在他第一次劳教时接见他的场景。头发花白的母亲在临走前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儿啊,你就戒了吧。”绝望的声音里又夹杂着一丝希望。之后,母亲晕倒在地。
虽然没有亲耳听到老母亲的那声喊叫�但同样为人父母,都能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感情。王队长强调说,社会的排斥是造成他们复吸的主要原因。为此,他追踪了十几个劳教人员解教后的情况,时常给他们打电话、记录他们的状况。不过,绝大多数又回到所里了,只有李某一直没有吸毒。他说,李某烦恼的时候会打来电话向他倾诉,其实自己也就是倾听。烦恼发泄出来后,他的情绪就稳定下来,又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了。“李某这个成功的例子给干警和吸毒人员都树立了信心。(晨报记者 颜斐)
●向日葵社区的创立人之一王志强
戒毒更像跑马拉松
“戒毒真的太难了!”北京市第一个戒毒社区——向日葵社区的创立人之一王志强说,自己是民警,也是医生。可是,他要与戒毒人员一同生活,从洗厕所,擦地开始做戒毒工作。
2003年10月,向日葵社区在北京的安康医院建立。王志强等四名民警以居住者身份入住社区。社区刚刚建立时,所有规则都要重新建立,社区内又住进一些与黑社会沾边的戒毒人员。有一次,王志强因工作离开社区,在家住了一个晚上。半夜醒来,“我把老婆推醒,跟她说,‘我不能再干了!’足足讲了一个多钟头!”天一亮,王志强又乐呵呵地回到社区,地板擦得照样起劲,还把夜里的事当笑话讲给同事听。
被戒毒人员惩罚,还是这位戒毒民警的“特殊之处”。“每天应该巡查八次,我经常落。到晚上,一查记录,怎么少一次?”为这事,他没少坐冷板凳(坐在板凳上面壁)。因为忘记将戒毒人员的700元生活费交给护士,王志强被打为“自由人”(处在开除边缘,取消一切娱乐,天天干活。表现被戒毒人员评议),不仅被戒毒人员集体修理了一回,还被罚墩了一个星期的地板。
“毒能戒,但毒难戒。戒毒人员像是跑马拉松的运动员,戒了的是冠军。很多人都是中途退场的,在跑道上的人都在努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王志强说。(晨报记者 李婧)
●东华门派出所副所长夏恒靖
吸毒让人如此狠毒
吸毒的妈妈曾把三岁的丢丢当作毒资抵押给了三个吸毒者,使他受尽非人的折磨。7年前解救丢丢的民警夏恒靖现在仍对抱起丢丢的那一瞬记忆犹新。
1997年夏天,在和平里派出所做片儿警的夏恒靖和同事一起从吸毒者手中解救出年仅3岁、被吸毒人员折磨得血肉模糊的丢丢。“我抱起孩子的时候,手上湿乎乎的,除了脓就是血!连鼻孔和脚底都被严重烫伤。”
2001年,小夏将吸贩毒人员赵某送进了监狱。小夏看着赵某由家资不菲的老板沦为罪犯。做服装生意的赵某1988年就成为有车一族。可是数年后,赵某的数十万家产就被吸光了。一天,赵某的妻子打电话报警。小夏赶到赵家一看,赵某的胳膊上插着针管躺在床上如醉如痴,针管下留着一摊血。片儿警小夏将赵某送进了强制戒毒所。2001年,小夏再次见到赵某,强悍的赵某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我一看就知道,他还吸呢。”
夏恒靖最近接到一起案子。一名不满16岁的中学生用一尺长的刀将另一名中学生的头部砍伤并出逃。经调查,伤人者的父亲因贩毒被判无期,母亲因吸贩毒保外就医。“一个孩子的行为如此狠毒,和他的家庭能没有关系吗?”“吸毒的危害不仅对个人、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也很大。拒绝毒品需要社会的力量。”
我觉得一个人的时候自言自语,应该是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才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曾经对心理有些喜欢就瞎折腾的关注了一下,如果出现了自言自语的情况时,建议你还是寻求一定的帮助,尽快走出阴影吧!造成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1.焦虑心理:这个应该跟你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譬如你准备高考了,你会特别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或者达到父母的期望;你准备工作了,你如果是特别敏感的人,你在工作中会特别焦虑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做到最好,得到领导的肯定与认同;你准备结婚了,你会焦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个称职的丈夫或妻子。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应该都有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但如果过度的焦虑你就会在心理上出现了偏差,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出现了心理问题吧!你就可能会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自言自语的把自己的焦虑说出来,如果真想解决,你可以把这些焦虑写下来,寻求你焦虑的对象说出来应该会好一点,起码可以把你的焦虑给揭开。
2.抑郁心理:我曾经有个好朋友就因为抑郁症而跳楼自杀了。说真的一旦说起抑郁症,每个人应该都会觉得很害怕,因为这种病的起因与治好,真的全靠个人,有人说可以吃药,但不得不说药物的副作用大家也是知道的,很多人就说那个好朋友是因为吃了药,出现幻觉就连自己跳下去了都不知道,虽然这个无从判断,但应该多多少少都是有的吧!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应该也是抑郁心理导致的,因为说话其实是一种倾诉,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建议你寻求心理医生帮忙,使用催眠法把自己长期积压在心里的那些秘密给说出来吧!
3.孤独或寂寞:如果是因为孤独或寂寞出现了自然自语,这个应该还不算严重,你可以选择多出去跟别人交流或者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譬如当义工、志愿者,不但可以帮到人、还可以帮到自己体现个人价值,就不会觉得孤独或寂寞了,忙起来的人更加就不会有时间在一边自言自语了。
4.人格分裂:如果经常性的出现一个人都可以自言自语,还分角色交流,这应该是人格分裂的体现了,出现这个情况的话,赶紧去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吧!不要加重病情了哦!
“吸毒能给人以享受”是一种伪科学学说,是一个误会,是一个传说,吸毒并不是给人以享受所以成瘾,相反,如同第一次吸烟一样,第一次吸毒还挺难受。成瘾后,毒瘾发作很难受>吸毒后得到暂时缓解>一段时间后毒瘾又发作>然后又靠吸毒来缓解……你能把这种对痛苦的暂时缓解称为享受吗?
吸毒者自始至终都在难受与不难受之间无限轮回,连一丝一毫的享受都没有好吗,导致吸毒者源源不断吸毒的动力是毒瘾发作时的痛苦而不是什么享受好吗。
解释了这么多,结论是,对于吸毒这件事来说,“给你多大享受就给你多大难受”和“给你多大难受就给你多大享受”这两句话都是不成立的。
“给你多大享受就给你多大难受“这句话适用于不正当得利以及从事各种经济犯罪以及偷盗抢夺行为等。特别是经济犯罪及盗抢行为,即使只得到很少的利益也终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给你多大难受就给你多大享受”这句话适用于,烟毒、戒烟等,或以正当的努力和付出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等。特别是戒烟、戒毒等,只须承受很少的辛苦就能获得很大的回报和享受。
“只有难受没有享受”的事情包括,吸毒、吸烟、故意伤害行为与被伤害等。特别是吸毒、吸烟等行为带有很强的迷惑与欺骗色彩,很容易让人把对痛苦的暂时缓解误当作是享受。
“只有享受没有难受”的事情一个没有。因为快乐都是要由痛苦换来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之不易,而毁掉却轻而易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