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用本品治疗时,至少需持续10日,以防止急性风湿热的发生。2.肾功能减退患者一般无需减少用量。3.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肝病患者和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红霉素的剂量应适当减少。4.患者对一种红霉素制剂过敏或不能耐受时,对其他红霉素制剂也可过敏或不能耐受。5.对诊断的干扰:红霉素可干扰Higerty法的荧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均可能增高。6.因不同细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故应做药敏测定。
红霉素与罗红霉素的主要区别如下:1、化学成分不同
红霉素的化学成分是:5-(4-二甲胺四氢-3-羟基-6-甲基-2-吡喃氧基)-6,11,12,13-四羟基-2,4,6,8,1o,12-六甲基-9-氧代-3-(四氢-5-羟基-4-甲氧基-4,6-二甲基-2-吡喃氧基)十五烷酸-μ-内酯,分子式是C37H67NO13,分子量是733.927;
红霉素:
/iknow-pic.cdn.bcebos.com/962bd40735fae6cd14d0fb0b00b30f2442a70f77"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62bd40735fae6cd14d0fb0b00b30f2442a70f7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62bd40735fae6cd14d0fb0b00b30f2442a70f77"/>
罗红霉素的化学成分是:分子式是C41H76N2O15,分子量是837.047。
罗红霉素:
/iknow-pic.cdn.bcebos.com/aa64034f78f0f7362c991c6b0555b319ebc4137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a64034f78f0f7362c991c6b0555b319ebc4137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a64034f78f0f7362c991c6b0555b319ebc41370"/>
2、物化性质不同
红霉素的物化性质:松软的无色粉末,密度:1.2g/cm3,熔点:138-140ºC,沸点:818.4ºCat760mmHg,闪点:448.8ºC,稳定性:常温常压下稳定,储存条件:0-6ºC。
罗红霉素的物化性质:白色结晶粉末,密度:1.25g/cm3,熔点:115-120ºC,沸点:864.7ºCat760mmHg,闪点:476.7ºC,折射率:1.535,储存条件:2-8ºC。
3、生产方式不同
红霉素的生产方式:由红色链丝菌(Streptomyceserythreus)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碱性抗生素。提纯时,利用它在不同的酸碱度溶解在不同溶剂中的特性,用乙酸丁酯和水溶液反复抽提,达到浓缩提纯的目的,最后在乙酸丁酯溶液中进行冷冻结晶,得到红霉素碱。
罗红霉素的生产方式:以红霉素为原料,和盐酸羟胺在三乙胺和甲醇中反应,生成肟,然后和甲氧基乙氧基甲基氯在丙酮中反应,即得罗红霉素。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7%BA%A2%E9%9C%89%E7%B4%A0/778291?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红霉素">百度百科-红霉素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7%BD%97%E7%BA%A2%E9%9C%89%E7%B4%A0/1211738?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罗红霉素">百度百科-罗红霉素
合理使用杀菌剂的事项:1、防止病菌抗药性发展。不能连续用一种杀菌剂,也不能一个生长期连续数次用同一类杀菌剂,对内吸剂应限制使用次数。
2、要根据传病规律,采取相应对策。农作物病害有空气传播病原、种子苗秧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再治虫已不能防病。种传达室病害、如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等需在种子处理方面下功夫,秧苗带菌则应先处理秧苗后下田。土传病害(包括多种线虫病),大多采用药剂处理土壤、苗床,如使用多种杀线虫剂或杀早已6杀线剂、熏蒸剂等。对气传病害,大都用常规叶面喷雾、喷粉(包括粉尘剂)。诱病、白粉病危害麦类,也可以用内吸剂处理种子。
3、针对作物需防治的病害,对症选药。选择有效的药物,不是一药治百病,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效、广谱。有些物效药只对少数病菌有效,仍是优秀药物。
4、根据病原菌的生活周期及流行规律,确定防治期。要按照防治目的、施药手段等来决定如何用药。例如防治种传病,可以拌种、浸种、闷种、种子包衣等;叶面施药,喷雾或撒粉,则应根据所用的保护剂、内吸剂、治疗剂的种类,来决定适药用时间与次数;防治麦类赤霉病,关键在初花期施药。正是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科学道理,也有许多成功的技术措施。我国在辨证用药,抓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防治成果显着。要充分宣传和应用推广这类措施。
5、不要刻意追求高效、内吸、广谱杀菌剂。许多保护剂有其独到的优点,历百年而不衰。例如波尔多液及铜制剂,石硫合剂及硫剂类。百菌清、代森锰锌更是近年广泛应用的品种应与内吸剂配合或轮换应用。
6、要彻底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是防。无论对系统侵染或局部侵染的病害,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在病菌入侵前或进入植物体的初期,阴止其危害。一量症状显露,或已具有一定的严重程度,再大力防治已为时过晚,损失已成定局。因此防病不同于治虫。但是这一道理,信往没有引起农民的重视,或他们不愿意作这种子无形的投入,也有农民存在逃避病害的侥幸心理。这些都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
7、防病效果如何,不仅是药剂本身的问题,使用技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药效的正确发挥。运用得当可减少用药量而取得更佳的效益。例如80年代推广的三唑酮拌麦种,控制条锈病的流行;用三环唑浸稻秧后栽插,控制穗颈及叶部稻瘟病;水稻中后期喷施三唑酮兼治多种病菌等,这些都是十分突出的例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