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症状是足跟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 跟骨部位长骨刺, 多见于中老年人。
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很多组织会发生退变,尤其是足跟部位承受很大的压力,且承受压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加上行走过程中少不了足跟部位的摩擦和冲击,所以足部相关组织很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诱发足部骨刺(骨质增生)的出现。
3、肿胀:通常累及一个或几个关节,关节僵硬、疼痛,有时肿胀。
4、疼痛:从轻微到很严重,活动后减轻,负重和活动多时加重。
5、活动受限:关节囊纤维化,骨赘,关节面不平或游离体嵌入,可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可发生细的或粗的磨擦音。
6、僵硬:休息可使中度关节僵硬加重,称为“胶化”,是一种弹性僵硬与磨擦和粘连不同,手指或大关节僵硬。骨刺的危害严重影响功能。
7、肌肉萎缩:受累大关节的肌肉变萎缩和肌张力下降。
8、畸形:关节对线和不良如膝外翻,可因关节面不平而致。
一般情况下,跟骨骨刺会引起足跟痛的症状。跖筋膜是位于足下方、呈三角形的片状筋膜,起自跟骨结节前下方,向前止于足下的前方。如果长期站立工作,或因扁平足,足下的跖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牵拉状态,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的前下方,可因反复的牵拉、应力的刺激而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跖筋膜的方向一致。造成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跟骨骨刺是常见的一种,其他病因包括足跟脂肪垫萎缩、跟骨高压等。一般的西药治疗虽然能够迅速的缓解疼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根治足跟痛。中药治疗虽然时间上比西药慢,但是中药治疗非常彻底,前期的中药治疗是控制病情,用药发到了后期才是彻底治愈加巩固。建议你采用中药治疗的药物-【远洋足跟痛贴】,专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疼痛,它采用的是足浴泡剂加贴剂的双效治疗效果,一泡一贴,药力强力透骨,直达病灶部位,从而彻底解决患者的痛苦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常见问题分析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
2.跖筋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3.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4.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5.跟腱炎
小腿肌肉疲劳或过紧,因而将负荷转移至跟腱,可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一般性的自我鉴别诊断
足跟骨刺:
1.足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用手摸有麻痹的感觉;
2.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
3.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
4.严重者无法踏地行走;
跖筋膜炎:
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足底筋膜炎:
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疼痛又加剧。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没有放射性。
如何预防和治愈脚后跟痛
1、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
有些硬的皮鞋之类会造成脚后跟疼痛,这时候换一双稍微软一点的鞋子穿(但是不要穿很软的那种布鞋,建议穿休闲鞋),或者在硬鞋底下加上一副软一点有弹性的鞋垫,走路时尽量选择走平整的水泥路或石板路,少走凹凸不平的泥土路和很软的草坪。
2、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3、跑步机不能穿鞋底太硬的鞋子,跑步时脚不要过分屈曲(脚在触底时过分弯曲)。
4、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加强小腿肌肉的放松,用泡沫轴进行滚压松懈。用足底抓毛巾等方式进行力量训练。
5、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在热水中加大概二十毫升的醋,在泡脚的同时按摩脚底,疏通经脉,而且在平时注意对脚部保温,穿质量好一点的袜子,尤其是晚上睡觉要将脚包好,或者用暖脚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