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段话:“原来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永远。一段友情,离开了就淡了。一段爱情,分离了就散了。现在所拥有的,也许下一秒,就不再属于你。”
深以为然。
人和人之间,一旦与感情沾上了边,关系就会变得敏感、脆弱。
正所谓:人怕冷,心怕疼,情怕淡,也就是这样道理。
人很坚强,感情却很脆弱。
稍不注意,就会人走茶凉,心疼情淡。
四季中,最怕过的是寒冬。
一到冬天,整个人就情不自禁的蜷缩起来,恨不得将眼睛和头发丝都窝在温暖的被窝里。
明知道动起来,会暖和一起,但一起冷起来,就是舍不得动,似乎一动,就冻死似的。
而夏天却不同,人到了夏天,哪怕再热,也会想办法让自己凉快起来,是拿一张薄纸片扇风,亦或找个大树底下也能凉快一下。
可是,到了冬天,就完全不一样,只渴望靠近温暖的地方、温暖的人。
人,怕冷。
人吃五谷杂粮,肉体凡胎,最渴望的,始终是需要温暖。
而真正的温暖,是来自于人心。
两个人在一起,只要心是火热的,并始终有一丝火光为对方而点燃。
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坚强的时候,会很坚强,脆弱的时候,又脆弱得很可怕。
这也是感情中,最难过的事,两个人曾经关系特别好,却走着走着就成了形同陌路,再无交集。
有人说,人很无情。
其实,是,也不是。
人怕冷,心怕疼。
人没有了体温,就没有了生命。
心受到了伤害,感受到了疼痛后,就会害怕,因为心疼实在是太痛苦了。
然后,当我们把所有的热情都耗尽了之后,却始终感受不到对方的重视,在黑暗的孤寂中,我仿佛是一根吸不到光源的荧光棒,到最后,只能躲在黑暗里哭泣。
感情就是这样,就怕伤害,就怕时间长了,慢慢淡了。
事实上,不是人现实,是人的感情现实。
感情是需要两个人共同投入,才能保持初心时的温度,如果有一个人,走到中途就下车,只剩下一个人去努力,温度肯定只会下降。
而那个一直对你好的人,不图你的钱,不为你的利,只求你一颗心来回馈。
如果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再热烈的感情,也是会慢慢淡下去。
淡了的感情,想要再重燃,甚至比第一次还要难。
当一段感情刚开始时,总是会抱着许多希望和热情,去为对方付出,也会对这段感情寄予太多的期待,比如,未来两个人的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比如,两个人共同孕育出爱情的结晶,一起去培育他,看着他长大;比如,在夕阳西上时,手牵着手,迎着温暖的夕阳散步......
然而,人怕冷,心怕疼,情怕淡。
无明的一种表现。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一句是破三障中的业障用的。既然心无挂碍,自然就没有忧悲、惶恐了。大凡有恐怖者,一定有个“得失心”在。这个“得失心”就是有“我”之故,而这个“我”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我们用功夫,必要时须“打七”,就是用佛法把“我执”——即第七识打死。我们如果能够心空、法空,就没有“人、我、众生、寿者”诸见了。人我、法我既空,挂碍就无着了。既无挂碍,又何有恐怖呢?故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害怕、畏惧、惶恐、怖畏之义,是由挂碍所生。凡夫时时处处无不在挂碍之中周旋。没有得到的,一心想得到;已经得到的,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担惊受怕。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萨——初学菩萨,亦复如是。因其破惑未尽,所以仍有挂碍、恐怖。恐怖的大小、类别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怖畏:一、不活畏:世人为了衣食住行,终日奔波忙碌,时时为生活而忧心、害怕。初心菩萨在行六度法度化众生时,害怕由此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不能尽心尽力、不怕牺牲自己一切地去做。二、恶名畏:世人或修行人唯恐无辜遭人毁谤、落恶名、骂名。其实,在我们做事时,即便是做了一桩大好事,众生若不理解,都认为你做了不好的事,也会遭到非议。我们应心量广大,只要问心无愧,对于众生的误会,要能容忍,而不要害怕、委屈、难过。大愚阿阇黎的《解脱歌》云:“太虚饮光消契阔,幽谷回声话晚烟。”要有如此博大的胸怀才行啊!三、死畏:一般世人留恋这个娑婆世界,贪生怕死。修行人未断我执,也不能自舍生命。只有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萨才能为法忘我,为法舍身。死都无所畏惧,还有什么不可舍的呢?四、恶道畏:修行人恐惧恶道受苦太甚,法执甚重,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二、中观对治之。五、大众威德畏:害怕自己有过失,所以畏缩不敢承担。无私才能无畏,要敢于荷担如来家业,自度度他,行菩萨道。大菩萨以自性金刚般若,已照破分段、变易二死,再来世间,则是乘大悲之愿而度众生了。称之为:大悲愿力不舍一人。自然也就没有恐怖了。既无恐怖,业障也就消失无余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