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传统炮制方法是去头、足、翅,用干燥虫体,内服米炒后入药。现有的炮制方法有米炒,麸炒、烘制、水制、酒制、油炙、一面裹等。另有新法碱制法。
① 米炒:取斑蝥50g,去头、足、翅后,取米2两,湿润后平贴锅底,中火加热至冒白烟后倒入药物,炒5分钟后,米上温度达110℃,7分钟后米呈褐黄色,取出,去米,放凉。
② 麸炒:取斑蝥50g,去头、足、翅后,将麸2两置锅内,中火炒至冒白烟后倒入药物,炒3分钟后,麸内温度达到110℃,炒7分钟后出锅,去麸,放凉。
③ 烘制:取净选的斑蝥置于下面放砂,上放草纸的瓷盘内,在110℃恒温干燥箱中烘26~30min,取出放冷,1.10~1.15%。
④ 碱制:取净选斑蝥,加6倍量的0.75%NaOH水溶液,50℃~60℃浸渍6小时,74.08%,取出干燥。
又:取净选斑蝥,加6倍量的1.0% NaOH水溶液,70℃~80℃,浸渍12小时,取出干燥,转化率76.04%
⑤ 面裹油炙:
取大小相似的斑蝥,投入事先调即的面糊中,使其外表粘满面糊,取出,晾干。必要时可重复包裹,使虫体全部被面糊包裹为度。待油烧沸,将面裹斑蝥投入,不断翻动,以文火保持微沸,炙至面裹层微黄后,从漏勺捞起,沥去油。
【现代研究】
1.不同炮制方法对斑蝥素含量的影响
80℃烘烤斑蝥1小时,斑蝥素就可受到损失。但在此条件下完整斑蝥与粉末斑蝥的斑蝥素含量相近。同在110℃电热箱中烘烤60min比烘烤30min的斑蝥在米上拌炒的方法。由于米烟对斑蝥体色的熏染干扰,影响正确观察米色,受热不均和受热较短,因而斑蝥仅损失7.4%,而清炒至焦棕黑色(锅温150~170℃)斑蝥素损失达85.6%,损失率最大,因而此法不合适。
2.炮制方法比较及讨论
斑蝥头、足、翅所含斑蝥素的量极微,仅为所有斑蝥素含量的2~2.5%[5]。但对斑蝥素的提取与浸出有一定妨碍,如在提取过程中加大浸出溶媒的量可排除此干扰,可考虑不去头、足、翅。
(1)辅料的温度米炒时是达到110℃以上2分钟,麸炒为4分钟。所以麸炒斑蝥素含量略低,从减低毒性来看是好的,同时又可节约粮食,因此是可行的。炮制后的米、麸均有毒,应深埋处理。
(2)米炒与烘制均可明显降低斑蝥素含量,110℃烘26~30min后斑蝥素含量与米炒品相差甚微。斑蝥素是已知抗癌的有效和有毒成分,在110℃时可升华[1,3],传统加工米炒,主要使斑蝥素挥发减量而降低毒性,烘法可达同一目的。因此,烘法完全可以代替米炒。此外,斑蝥中所含的甲酸为毒性物质,它本身有强烈的刺激性,能腐蚀皮肤,引起炎症,皮肤灼伤等;内服过量,还会引起内脏损害[6]。甲酸沸点100.7℃,在恒温110℃时较易挥发,故米炒、烘制均可明显降低其含量,这也是斑蝥加热炮制减毒的又一新的实验理论依据。
(3)面裹油炙法与传统米炒方法相比较,使虫体在炮制过程中更均匀,有效克服了炮制过程中虫体局部炭化现象。在患者吞服过程中,避免虫体直接接触食道粘膜,克服对食道粘膜的刺激,保证服药安全。而在米炒、油炙、面裹油炙三法中,油炙法损失斑蝥素最多,面裹油炙最少,相对提高治疗效果。
3.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的研究
斑蝥中斑蝥素主要集中在虫体腹部[2,4],故除去头足翅后其含量相对升高,毒性及抗癌作用均增强。
斑蝥经炮制后(米炒、烘烤)均明显地降低斑蝥的急性毒性,小鼠LD50值由生品的230.66mg/kg变为346.74mg/kg和338.84mg/kg。炮制后对大鼠的肾脏毒性亦有一定的降低[9]。
急性毒性试验亦表明,碱处理新法炮制的斑蝥[7]较米炒者毒性低,而在亚急性毒性中,两者差别不大。碱处理品组与米炒品组相比,在外观和组织损害方面略轻,产生病变的例数较少。再次证明斑蝥素的内酯环被氢氧化钠水解后,毒性减弱,副作用降低。同时亦说明通过适当条件在虫体内直接将斑蝥素转化为斑蝥酸钠,最大限度地保留抗癌成分,和提取单体进行结构转化效果近似,达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的炮制目的。斑蝥的生品及炮制品均显示一定的抗癌活性,且含量越高,作用越强。由于生品及米炒品中均含斑蝥素,尤其去头足翅后米炒者含量较高,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因中毒无法使动物显示出抗癌活性;而同等剂量的碱处理品(去头足翅组)由于毒性降低安全范围扩大,体内外均显示出较强的抗癌活性。说明班蝥经碱液处理后,不仅毒性减弱,而且抗癌活性进一步提高。因而说明了用低浓度的NaOH液体为炮制辅料是可行的[7]。
4.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研究
斑蝥去头足翅者与未去者比较,在Ca、Mg、Zn、P、Cu含量上比全虫均高,在Fe、Pb含量上均低;在Al、 Mn含量上略有相差;在Cr、Cd、Sr含量上无异常,均偏低。去头足翅者比全虫含Fe、Pb低,二者含Cr、Cd亦低,对肿瘤病人有利。当患者因Fe、Pb、Cd、Cr含量偏高致癌时,亦用去头足翅者。在Mg、Zn、Cn等抗癌成分上去头足翅者比未去者及头、翅的含量依次偏高,有害元素Pb比未去者及翅、足依次偏低,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明传统炮制净选去除头足翅有一定科学道理。尤当患者因缺乏Mg、Zn、Cu等元素致癌时,应用去头足之斑蝥治疗有扶正抗癌双重作用。
中药加工炮制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类:1、炒制:将药物在锅内加热,不绝翻炒至一定要求的方法。
清炒:不加辅料,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系用文火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材固有的气味为度。如杏仁、芡实、莲子、远志、枣仁等。炒焦系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如焦楂、焦神曲、焦白术、焦栀子等。炒炭系用武火将药材表面炒至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稍干即可出锅,倾于水湿的竹扁上,摊开,凉透方可包装。如地榆炭、侧柏炭、杜仲炭、贯众炭等。
麸炒:先将锅加热,撒入一定量的麸皮(每kg药材用0.4kg左右),至冒烟时加入药材,不断翻炒,炒至药材表面微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即可。如白术、山药、枳壳、三棱等。
土炒:用灶心土打碎,用量约为药材重的30%左右。置锅内炒至轻松后,加入药材,不断翻炒至药材表面挂匀土色,取出,筛去土粉即可。如白术、山药、白芍等。
米炒:将米倒入用水喷湿的锅内,加热使米贴附于锅底,俟冒烟时,倒入药材轻轻翻炒至药材变色,取出,筛去米粒即可。用量约为药材重的40%左右。如米炒沙参、丹参等。
2、烫制:将药材加热炒烫,温度比炒法高而受热均匀。通常有三种:
砂烫:将砂子置锅内炒热,再将砂堆扒一坑,放进打成大块的药材,埋起,稍后,进行翻炒,至药材表面鼓起或酥脆为度,拣出药材或入醋中淬过,晾凉即可。如龟板、鳖甲、山甲、刺猬皮、狗脊、毛姜、马钱子等。
蛤粉烫:取蛤粉依砂烫法,烫至鼓起即可。如阿胶、鱼鳔等。
蒲黄烫:取蒲黄依砂烫法,烫至鼓起即可。如阿胶珠。
3、煅制:将药材用火煅烧,通常分两种:
直火煅:将药材放在木炭或焦炭无烟炉上煅红透,取出即可。如龙骨、龙齿、贝壳类、金石类等。
闷煅:将药材置锅内,再覆一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在上面锅底粘一白纸,加热煅至白纸呈焦黄色为度。如生地炭、灯芯炭、棕炭、血余炭等。
4、煨制:将药材用湿面粉包裹,在炒热的滑石粉锅内煨至表面焦黄为度。或用湿纸层层包裹药材,加热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煨肉蔻等。
5、燎:将药材在火焰上短时加热,使药材表面焦化而内部不受影响。如燎鹿茸等。
6、炮:将药材埋在热炭中,炮至鼓起爆裂为度。或置高热的锅中,急炒至表面焦黄、鼓裂为度。如炮姜。
7、炙: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使辅料炙入药材组织内的加工方法。
▲蜜炙:将蜂蜜置锅内加适量清水搅拌,加热熔化,待蜜炼至冒花时,即可放入药材,不断翻拌,炒至蜜汁吸净,以不粘手为度。或先将炼蜜加30~40%的开水稀释后,与净药材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蜜汁吸尽,以不粘手为度。用蜜量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质地、体积的不同,一般在药材量的15~35%左右。
▲酥炙:通常用油脂将药材炙酥的方法。例如羊脂油拌炒淫羊藿。用植物油炸动物骨及马钱子等。
▲酒炙:将药材放盆内,加药材重的30~40%的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后,再置锅内,中火加热,不断翻炒,炒至微黄色即可。
▲醋炙:操作方法同酒炙,醋的用量为药材重的15~30%左右。
▲盐水炙:一般每kg药材用盐10~20g,加适量水化开,以能拌匀药材为度。操作方法同酒炙。
▲姜汁炙:取生姜加少量水,榨汁,再将药材用姜汁拌匀,稍闷,入锅,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或先将药材炒热,随后,边炒边将姜汁均匀地喷洒在药物上,至表面微黄色即可。用量一般为药材重的25%左右。
▲米泔水炙:取第二次淘米水与药材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色即可。用量一般为药材重的20~30%。
8、其他方法:
▲豆腐制:取豆腐一块,中间挖一孔,填进药物,仍用豆腐封好。入瓷盘中上屉蒸至豆腐发硬,取出即可。
▲酒蒸:药材与20%左右量的黄酒拌匀,上屉蒸至药材黑色即可。
▲拌:将朱砂等药粉与其他药材拌匀即可。
▲淬:药材经煅制红透,立即投入黄酒或醋中,使之酥碎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