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题库内容:
仁爱的解释
[charity]
宽人 慈爱 爱护、 同情 的感情 对谁也不要生坏心,对所有的人都要仁爱 详细解释 宽 仁慈 爱;亲爱。 《淮南子·修务训》 :“ 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史记·袁盎列传》 :“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晋 干宝 《搜神记》 卷二十:“我 西王母 使者,使 蓬莱 , 不慎 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 盛德 。” 明 唐顺之 《廷试策》 :“盖虽天心仁爱,欲以助陛下宵旰之忧,而隆 嘉靖 之治,意者民之危苦 无聊 ,所以感伤 和气 者,亦容有之乎!” 瞿秋白 《乱弹·红萝卜》 :“对于这种寄生虫的攻击, 暴露 ,讥刺……只嫌太 温和 了,太仁爱了。”
词语分解
仁的解释 仁 é 一种 道德 范畴,指人与人 相互 友爱、互助、同情等: 仁义 (a.仁爱与 正义 ;b.通情达理,性格 温顺 ,能为 别人 着想)。仁爱。仁政。 仁人志士 (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 * 思想 )。仁至义尽。一视同 爱的解释 爱 (爱) à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爱。 爱慕 。 爱情 。 爱戴 。 爱抚 。爱怜。爱恋。 爱莫能助 (虽同情并 愿意 帮助 ,但力量做不到)。友爱。挚爱。仁爱。厚爱。 热爱 。 喜好(刼 ): 爱好 (刼 )。爱唱歌。 容易:
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是自今日仍然还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①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的优秀思想起到了奠基和发扬的作用。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原文见于《论语• 述而篇》)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
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