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根细长,末端肥大,呈长椭圆形,外表呈黑褐色,茎多缠绕。图片如下: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真假何首乌辨别方法
1、颜色、质地
真的何首乌表面为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切面为浅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质坚实。假的何首乌表面颜色灰暗,光滑,切面颜色偏白,中间无筋,质地松脆。
2、藤茎
假的何首乌藤一般都是后来种植时,在假的何首乌中插入真的何首乌藤人工假造而成,用力拉会拉出来。
3、味
没制过的生首乌味为苷。苦。涩,制首乌味为苷。涩。大部分假制首乌不苷不苦不涩。微甜。
4、观
这一招主要用于区别人工种植的和纯野生的,中央木质层(菊花心)明显高出的为纯野生的,一般大概高出0。5MM左右,如果只能凭肉眼看出木质层(菊花心)的多半为人工的。
何首乌是夜交藤的藤根,从根的形状来看,肥短又多粗细变化还有些分杈,有些人形相似,再加上现代科技发达,人们可以选育那些酷似人形的做种块,加以人工定向培植,这样就能把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结合起来,近年来,更有了"克隆"技术,定向培育的本领就更高了。在外形上,更可以巧妙地利用硬质与软质的东西相合,使植物的果实,枝、干、根系向特定的形状发育,盆景,根雕的许多造型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加工形成的。所以,雕造出像照片里的那种酷似男女人形的藤根来也应不是一件难事。当然,即便是有人在根的形成上做了手脚,像照片上那种雌雄人形的何首乌也会叫人拍案惊奇叹为观止的。再加上夜交藤与人类生活的白天男耕女织,夜间夫妻同床共枕,肌肤之亲的叶蔓纠缠的相通,足能使人浮想联翩,传为佳话了。再加上何首乌的药用价值,也可以说是稀世珍宝了。
何首乌图片你可以去网上搜索看看,
蓼科植物科 属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蓼科 Polygonaceae
属: 蓼属 Polygonum
种: 何首乌 P. multiflorum 特点: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毛。根细长,顶端有膨大的长椭圆形、肉质块根,皮黑色或黑紫色。茎缠绕,长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叶片卵形,长5—7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托叶鞘短筒状。花序圆锥状,长约10厘米,大而开展;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结果时增大,外面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裂。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平滑。花期8—10 月,果期10—11月。
名称来历
唐朝文人李翱曾写过《何首乌传》。何首乌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李时珍根据史料记载,把原来的“夜交藤”改名为“何首乌”。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
何首乌据称是(元和七年813年)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西)人何田儿所发现,常年服用活到160岁。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内含酚类化合物,根部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湿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可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