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金硕博士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说:“今天,在科学和教育领域有一个大事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最有名的节目《走进科学》将播出最后一集。科学将不再接近。这时候应该说些什么呢?复杂的感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在中央电视台,必须非常熟悉。虽然显示科学和解密节目,但受观众欢迎,就像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节目让人感觉神秘,虽然我有时紧张,不敢打开一个缺口,藏在被子看到甚至直接闭上眼睛,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好奇的心,讲故事节目,好像是一个神话和神秘。
但是,慢慢地这个节目是央视暂停,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这样的高收视率将被暂停?虽然“接近科学”收益很不错的收视成绩与俏皮的表现手法,但它也得到了一些观众的不满:怪异的背景音乐,故意掀起的恐怖气氛等,让人们开始怀疑这个科普解决了疑问,电视节目正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走近科学的最后一集的主题是“管理花生”。该方案的最后一幕被冻结在阳光穿过橘园,并有下一个小插曲没有进一步的预览。作为最早节目录制的参与者之一,张金硕博士说,中国人民终于从越来越接近科学进入科学去了,节目的最后是人的科学素养的进步的标志。
23年前央视的一档科普栏目《走近科学》,在1998年首播后,很快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
2019年,《走近科学》停播。
几十年中,它成了70后茶余饭后的谈资,80后课间探讨的话题,90后童年的噩梦阴影。
《走近科学》节目组,硬是把这档科普节目,搞成了“开头是恐怖片、中间是悬疑片、结尾是搞笑片”模式,引起不少争议。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人民网指出:把公益性的科学栏目搞成一档猎奇节目,是一件很令人没脸的事。
但当《走近科学》停播之后,观众又开始怀念这档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节目。
“走近科学是我的快乐源泉。”
“虽然挺乱七八糟的,可我好像还是不想让它停播。”
“其实它挺好的,让我一个不敢看恐怖片的人觉得,有些事情没那么恐怖”
……
观众们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一边骂得痛快淋漓。
不得不说,这是一档奇怪的节目,有着一群奇怪的观众,哪怕《走近科学》如今已经停播,但它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就如《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在《吐槽大会》中再次说出那句熟悉的句子:“我们怎么就伪科学了?”
01
1998年6月1日,央视出品了一档科普节目《走近科学》。
一开始,这档节目很正常,科普知识,介绍重大科技事件、政策和成果。
但知识点太硬,观众嚼不动。
2003年,《走近科学》因为收视率不佳而受到了黄牌警告,栏目的生存一度受到威胁。
于是就有了2004年该栏目的一次重大改版。
这次改版之后,《走近科学》开始变得奇怪起来。
为了提高收视率,保证栏目能存活,节目组选了一条靠悬疑、诡异、博眼球的道路。
往往用故弄玄虚的手法,利用恐怖的画面和音效、故作神秘的解说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在最后的2分钟里,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观众聚精会神看了半天,最后发现自己被耍了。
有一期节目给人印象相当深刻。
2010年6月的一天,河北某县的一个村民,听到头顶有飞机飞过,抬头望去时,却发现一个闪着耀眼光芒的球状物体掉落下来,砸在了不远处的荒地上。
随后,一帮村民去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原来掉下来的是两团冰球。
神奇的是,冰球呈淡蓝色,显得美丽而神秘,直径大小约为四十厘米,重达五十公斤,地上都被砸出一个大坑。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村民首先排除了冰雹,当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迷信的老人家说这是老天爷给咱们发出的警告。
上过几年中学的年轻后生说这是天外陨石。
最后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者仔细看过之后,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这是无根水,要是每天吃一口,可以治疗百病。”
有胆大的村民,当场就舔了一口这坨蓝色的冰球,舔完之后还表示:“味道还不错,咸咸的。”
最终,村支书决定先将这些冰球拿回去冻着,等他联系专家再鉴定。
临走时,那位长者还敲下几块碎冰,带回家准备拿它做饭。
《走近科学》节目组接到村支书的电话,立刻联系了北京天文馆,馆长也不含糊,直接跟着节目组来到了村里调查。
天文台的专家,觉得这些物质可能来自外太空。
但实验室的专家否定了这一猜测,鉴定结果显示该物质并非来自外太空。
又有人猜测是不是外星球未被发现的元素,但检验发现该物质的组成部分,就是水和常见的无机物。
一时间,专家们和节目组的人,都陷入了僵局。
大家绞尽脑汁之时,一位曾在机场工作过的专家突然想起,飞机上乘客的排泄物,经过处理会成为冰块,并呈现蓝色。
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这是飞机上掉下来的人的排泄物。
但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结果,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无根水”,尤其是那个舔过冰块的村民,和拿冰块做饭的老者,对“无根水”一说深信不疑。
节目的最后称,因为这两坨冰球和飞机场的排泄物冰块体积差别过大,还是需要研究,随后天文馆专门保存了这些冰块,准备继续研究。
当时看完这期节目,正在吃饭的观众,心中五味杂陈。
想嘲笑那位舔冰的村民,却又发现自己也被节目组戏耍着看了大半天,只能心中暗骂,这都是些什么玩意?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某村全村处处“漏电”,哪哪一量都是220V的电压,连空气也带电,村民也开始出现头昏脑胀的症状。
专家调查一番无果,最后不经意发现,原来是试电笔坏了,测哪都显示220V。村民因为怕触电,精神高度紧张,所以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导致头昏脑胀的症状发生。
02
要是只有这些“未解之谜”,也不至于让很多小孩子看过之后吓得不敢睡觉,《走近科学》曾出过一系列“怪力乱神”的节目。
比如:
一个村子每到半夜时分,就会传出一阵阵怪叫声。大胆的村民找遍了整个村庄,也没发现怪叫的来源,村里老者说这里传说有异常凶猛的野兽出没,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节目组也是添油加醋,搞了恐怖音效,用了诡异滤镜,还分了上下两集。
看完上集的小朋友,吓得晚上不敢去厕所。
结果下集最后揭秘,原来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
这找谁说理去?
还有:
一期节目讲“飞棍传说”,一开始称摄像头多次拍到了外星人的飞船,神乎其神、甚至分了上中下三集播出,最后发现是一只扑棱蛾子在摄像头前飞舞。
一期讲一个孩子被“鬼”附身,经常做出各种怪动作,翻白眼、咬人、像僵尸片中的僵尸那样跳着走路,村民害怕极了。
节目组把小孩拉去检查身体,结果也是一切正常。最后心理医生给出答案:孩子的父亲平时不关注他,他想靠这些怪动作引起父亲的关心。
还有好多期用“鬼”字做标题的节目,比如“半夜鬼拉灯”、发怒的“鬼火”、殡仪馆离奇事件、老屋怪影之谜等,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原因,被节目组包装一番后分集播出,往往能吓得人不敢睡觉。
“水怪系列”就更扯了,各种悬疑、各种推理、各种专家,最后发现三种可怕的水怪分别是“乌龟、水獭和一只废旧汽艇。”
是不是很像如今某音经常出现的“水猴子”,多亏有@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来鉴定网络热门生物。
其实回头想想,了解一定科学知识的人,看这些节目很扯,但还有很多没有多少文化、不懂科学常识的人,往往会将普通的事物看成是神秘现象,甚至是迷信传说。
《走近科学》那时候做的事,很像现在的科普达人做的事情,给大家普及一些常见的自然、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常识。
本质上也是为了破除迷信思想、只不过《走近科学》为了噱头,搞得有点夸张,堪称“标题党”的鼻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档下饭的搞笑节目。
03
2005年,改版后的《走近科学》,从以前没人看的节目,一跃成为收视率强劲的热门节目。到了2007年,《走近科学》已经站在了国内电视猎奇界的巅峰。
作家郑军曾描述《走近科学》的火爆程度:北方浴池的习俗,是在里面喝茶、打牌、吆五喝六,有次我走进一家浴室,里面却出奇地安静,仔细一瞧,原来大家正目不转睛 地看《走近科学》。
主持人张腾岳也跟着爆红。
尽管解说词冗长、但他眯着眼睛认真解说的模样,还是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
张腾岳表示:“以前我家邻居都不知道我是央视的主持人,现在外面买个菜,卖菜大爷都找我要签名。”
节目风光了两年,但人们也受够了“标题党”的故弄玄虚,质疑声不断涌现。
连节目组的制作人张国飞都自曝:我们选题的标准,最重要的是选题要吸引人、然后是故事要曲折,接下来才是科学性。
基调是这样,节目最终呈现的结果自然就成了开始充满噱头,结尾莫名其妙。
经过一系列“鬼”故事,“怪”传奇之后,官媒都看不下去了,直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这个评价,让节目组如芒刺背。
随后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雷声大雨点小”的节目,比如60多岁的老人身体会自燃,结果是孙女点的火,原因是当地将“老人自燃”看成是有福气的象征,孙女想让父母赡养老人。
还有,有人报警称有人走私熊猫,警察到场后发现这只熊猫很古怪,专家表示这是熊猫与后交配后的产物,最后动物的主人出来解释道:“我闲着无聊,给家里的松狮染了色。”
虽然节目中不再提什么鬼怪传说,但依旧是故弄玄虚,在智商层面,观众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对此,主持人张腾岳很是委屈,他觉得寓教于乐的同时,讲清楚了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揭开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就够了。况且节目组也没有瞎编乱造,很多线索都是热心观众来电提供的。
制作人张国飞接受采访时表示:“哪怕观众全是小学学历,我们也得伺候到,至于节目能做多久,希望能做到人人都相信科学的那一天。”
但随着批评声音越来越多,《走近科学》在2010年又进行了一次改版,换了制作团队,并撤出晚间8点的黄金档,砍掉猎奇故事,改为硬核科普,但收视率也随之大跌。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在播完“治理水花生”后,宣布停播。
没想到,以前骂这档节目不入流的网友们,又心生怀念:“虽然它有鬼片一样的开头,狗血一般的结局,但确实好看。”
结语
抛开故弄玄虚不谈,《走近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其实是对科普工作有着突出贡献的。
节目是在1998年开播,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是8507万,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
而《走近科学》很大一部分观众,也来自农村。
在了解一定科学常识的观众眼中,《走近科学》里讲得东西可能是个笑话,但在受迷信思想荼毒的人群中,这档节目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下降到5400万。
或许是走进科学的人变多了,《走近科学》也就停播了。
——END——
就在前几天,9月30号国庆前一天《走近科学》播出了最后一期,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首档大型科普节目,此后将无限期停播。看到“从此不再有《走近科学》了”这个消息,心里面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是百感交集。
有人说停播是早晚的事。这是因为《走近科学》节目实际上在近年来有过好几次大的改版,但似乎都没有成功,再离奇的”标题党“也无法吸引观众的关注,收视率平平甚至褒贬不一,难以挽回大众口碑。
也有人说甚是可惜。毕竟《走近科学》从1998年6月1日开始播出以来,至今已有21年头。主持人张腾岳21年坚守岗位,从节目播出开始到现在,基本上就没有换过别人,21年来都是由他来主持。当然《走近科学》也是我童年的回忆,脑子里停留的也是张腾岳老师那醇厚的嗓音和熟悉的讲故事方式。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走近科学》的节目定位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病。虽然是一档科普节目,但是为了节目效果,这个节目却变成了“开端诡异离奇,剧情曲折坎坷,结局哭笑不得”。对《走进科学》的调侃都变成了网友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了,各种“走进科学”式的标题或者段子满天飞。
从一个首档科普节目到某种程度上靠着各种悬疑、灵异、恐怖甚至不可思议的假科学来赢取收视率。也怪不得引起网友们的吐槽打趣,而停播似乎也就不意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