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回阳救逆。
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的坏处: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应将灸器敲除支。
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条之通畅。
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拓展资料: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汉针指古代针灸时所用的针。之所以称之为汉针是为了与西方的针区分开来。
汉针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针具的种类很多,古代使用九针,即《灵枢·九针十二原》及《九针论》所载的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
现代针具,包括毫针,长短为16.5厘米(5寸)、3.3厘米、4.95厘米、6.6厘米、8.25厘米、9.9厘米、13.2厘米等数种。粗细为26号、28号、30号等数种。可根据针刺部位的深浅及病情需要而选择使用。
针具的使用
①鑱chán针用于浅刺,意在祛邪而不伤正气;②圆针主要用于按摩穴位,主泻筋肉间邪气,勿伤肌肉;③鍉针用于按压,有祛邪之功;④锋针用于刺血,有泄毒治痈之效;⑤铍针用于痈疽排脓;⑥圆利针用于急刺,主治痛痹暴气;⑦毫针主治邪客经络所发的痈yōng疽jū;⑧长针用于深刺肌肉肥厚处,主治深部邪气,日久痹症;⑨大针主泻水气停滞关节。
针的类型
圆利针,与古代圆利针有所不同,针体较毫针短而稍粗,一般用26号,针长1.65厘米、针尖尖锐,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成人晕厥等症状时速刺使用。
三棱针,取法于古代锋针,针端尖锐、呈三棱形,其质坚硬,适用于刺络放血,祛除邪热。
现代针具的质料,主要有不锈钢针、白洋铜、合金、合银等。
扩展材料: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针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