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ú sān yáng jīng
2 英文参考three yang channels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1]。它的循行方向是:起于头面部(与手三阳经相接),经过躯干部到下肢外侧,终于足趾背侧端[1]。其分布是:足阳明在前侧,足太阳在后外侧,足少阳在外侧[1]。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4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足阳明[2]。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五行属土。本经从鼻旁迎香开始,上至鼻根中,向旁边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出来夹口旁的地仓,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的大迎,过下颌角前下方的颊车,向上经耳前、鬓发前缘,到头角部的头维,再到前额中部,它的下行支脉,从大迎穴前直下颈动脉搏动处的人迎,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向下贯穿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另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并出其末端;它的又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走到大趾的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3]
足阳明胃经[3]
5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为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足太阳[4]。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5]。
足太阳膀胱经[5]
6 足少阳胆经首先解题:题目中的“足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经;此二经所对应的,恰好是人体互为表里的一对脏器。至于其中的“正”,就是指正经;其意思是说,这条经脉并非支络,而是十二经脉在其主要循行通路之外的那些别道而行的部分。虽然它们和其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略有不同,但仍属于正经,只不过是别行的正经罢了。而其中的“三合”,则是指足阳明胃经与足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人体“六合”之中,是所形成的第三组相“合”的经别。
关于足阳明胃经之经别和足厥阴肝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经文描述如下:“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然后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至于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即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以上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