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可以追问
拔罐法-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1.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2.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这种罐的优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3.玻璃罐 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4.抽气罐 即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抽气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这种罐亦易破碎。 拔罐法-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作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 将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 3.贴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块,略浸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方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不易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 5.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人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须注意滴人乙醇要适量,如过少不易燃着,若过多往往滴下会灼伤皮肤。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然后用镊子夹住罐底,颠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煮罐时放人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三)抽气法 此法是将罐紧扣在穴位上,将注射器从橡皮塞刺人瓶内,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上。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拔罐法-拔罐法的应用 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6种: (一)留罐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二)走罐 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三)闪罐 采用闪火法将罐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四)留针拔罐 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拔针。 (五)刺血拔罐 此法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六)药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一般为罐子的1/2左右,药物常用生姜、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希望亲亲采纳,你的采纳是对我的支持,谢谢祝2016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