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火肉生痰是一种中医理论,其意思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鱼生火。通常是由于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过多进食鱼肉之后,由于体内蛋白质过剩,可能会引起脂肪堆积,从而引起上火,导致牙龈肿痛、大便干结、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
第二、肉生痰。通常是由于进食其他肉类,主要以大肉为主,由于肉中含有过多的脂肪等物质,长时间大量进食之后,可能会引起血脂升高,血粘稠度增高,从而引起人身体免疫力下降,湿气增高,引起痰液淤积而导致肺病等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中医食疗的角度来说,鱼肉中的带鱼、胖头鱼、鱼等都属于温性食物,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出现上火的症状。
因此,内热偏盛及阴虚火旺体质者要少吃温性的鱼类,可以用性质较为平和的鲤鱼平鱼代替。
除了鱼类之外,肉类也不能吃得太多,食用较多的肉类食物后,会使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所以脾虚痰湿的人群,应该减少食用肉类的数量。
而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肉类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过量摄入容易引起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而这些疾病的发病和中医痰瘀互结的证候是分不开的。
鱼虽好,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即“生火”;肉也好,但吃多了容易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即“生痰”。
这句话所说的痰,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从呼吸道里排出的痰。而是从我们消化道里排出的垃圾。
猪是杂食动物,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吃,包括泔水,所以,自然也就会产生一些体内垃圾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没有被代谢掉的,一部分会被当作脂肪存储在体内,或者在组织内脏之间。
当人进食了这些猪肉的同时,也一起把这些肉中的垃圾物质吃了进去,所以,人在大吃大喝之后的排出痰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食用方法:
只要适量食用,鱼和肉不会带来“生火”和“生痰”问题。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成年人每天畜禽肉类的食用量为50~75克,鱼虾类的食用量为50~100克。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均衡饮食,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果蔬。还要加上积极的运动锻炼。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不是诗,是民间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
意思是鱼肉虽好,但吃多了容易导致内火蓄积,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萝卜、白菜是“长寿菜”。民间还有“萝卜上了街,药铺无买卖”之说。
健康饮食方法:
1、保持均衡营养、合理进餐。在备餐时要注意,每天的食物种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肉蛋奶、大豆类,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
2、要摄取不同种类食物。餐前吃糕点、喝饮料会影响正常进食,尤其对于一些食欲本不太好的老年人和小孩子,餐前吃太多零食会影响正常吃饭,餐后食用太多则会增加能量摄入。
3、少吃盐。吃盐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世卫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茶匙)。人们在烹饪时应少放盐,减少使用酱油等咸味调味品。
4、低脂少油。人们在饮食中如果摄入过多脂肪会增加肥胖、心脏病、中风风险,人造反式脂肪对健康危害尤其大。世卫建议,用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更健康的油替代黄油和猪油。
5、控制饮酒。庆祝新年常常离不开酒,但饮酒过多过频不仅会增加受伤的直接风险,还可能给身体造成长期影响,如肝损伤、癌症等。世卫建议尽量少喝或不喝酒,某些特定人群应绝对禁酒,比如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驾驶员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过年这样吃,才能远离节日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卫组织发布新年健康饮食小贴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