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格:艾灸各个穴位的功效和作用,收藏自用!

艾格格:艾灸各个穴位的功效和作用,收藏自用!,第1张

1、气海穴

气海穴主要是位于肚脐的正下方,大概往下1厘米的位置。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生津益气,对于一些脾胃比较虚寒的人,艾灸此处能够缓解病情,增补气血。如果经常感觉自己十分疲惫、没精力,还常常口渴,上厕所还脱肛等现象,那么可以在此处常艾灸。

2、太溪穴

太溪穴主要是位于我们的脚踝偏内的一侧,再稍微往上挪一点就是这个穴位的位置。在此处艾灸能够补血养阴,特别是一些女性气血不足、虚弱,可常艾灸此处,对于一些痛经的女性,可以将艾灸贴贴于腹部,能够更快缓解疼痛,类似于艾格格之类的艾灸贴效果都是不错的。

3、合阳穴

合阳穴主要是在我们的小腿中间,位于膝盖正对的后面再往下一点的位置。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帮助缓解颈部、腿部、腰部等地方的酸软疼痛。

4、大陵穴

大陵穴主要是位于我们手腕横纹的中心处,在此处艾灸能够促进心脏血液流通,从而带动血液促进肠胃功能的发挥,可以达到健脾的效果。

5、商丘穴和太渊穴

商丘穴位于我们脚踝前面的凹陷处,太渊穴位于我们手腕掌侧,将这两个穴位联合起来进行艾灸,对于肺部、脾胃都有很好调节作用,一些经常肠胃不适、腹泻的人也可以多艾灸这两个部位。

这五个穴位都是比较有用的,对于一些想自己亲手进行艾灸的可以参考一下这些穴位,对于没时间、没精力、没技术的人想享受艾灸的,也可以采用贴艾灸贴的方式,即使是上班、出差、做家务等等,只需花一分钟的时间贴上,就可以在避免干扰正常的工作时间还能够享受艾灸带来的调理效果。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经穴名·风府 4.1 风府穴的别名4.2 出处4.3 穴名解4.4 特异性4.5 所属部位4.6 风府穴的定位4.7 风府穴的取法4.8 风府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4.10 风府穴主治病证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4.11.2 灸法 4.12 风府穴的配伍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4.15 风府穴研究进展 4.15.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4.15.2 对血压的影响4.15.3 调整胃功能4.15.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4.15.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5 经穴别名·风府 5.1 大杼穴的别名5.2 出处5.3 穴名解5.4 所属部位5.5 特异性5.6 大杼穴的定位5.7 大杼穴的取法5.8 大杼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5.10 大杼穴主治病证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5.11.2 灸法 5.12 大杼穴的配伍5.13 文献摘要5.14 大杼穴研究进展 5.14.1 对钙代谢的影响5.14.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5.14.3 对肺功能的影响5.14.4 治疗支气管哮喘5.14.5 治疗慢性支气管5.14.6 治疗颈椎病5.14.7 治疗麦粒肿5.14.8 治疗牙痛5.14.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14.10 治疗坐骨神经痛5.14.11 治疗牙痛5.14.12 治疗麦粒肿 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风府 1 拼音

fēng fǔ

2 英文参考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ù BL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f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府: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穴名·风府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4.1 风府穴的别名

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4.3 穴名解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1]。

风,即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府,有聚会之义。风指阳邪,风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至。本穴在项后发际上1寸,大筋间宛宛中,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犹统领风穴之衙府,风邪内传之门户也。缘风邪中人,多先舍于腠理,腠理内应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卫气之所应也。为风邪最易储积与治风所宜取之处,故名风府。杨上善曰:“风府,受风要处也。”[2]

4.4 特异性

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1]。

4.5 所属部位

后头[3]

4.6 风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4]。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5]。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4.7 风府穴的取法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1]。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沿脊柱向上,入后发际上1横指处即是风府穴[7]。

4.8 风府穴穴位解剖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5]。

4.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1]。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2]。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2]

4.10 风府穴主治病证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1]。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6]。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5]。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4.11 刺灸法4.11.1 刺法

直刺0.5~1寸[5]。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1][6],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6],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6],不可再行提插 *** [6]。

注意:

禁深刺[5]。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1]。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6]

4.11.2 灸法

可灸[6]。

不灸[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2]

4.12 风府穴的配伍

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1]。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1]。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1]。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6]。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6]。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6]。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6]。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6]。

4.13 特效 ***

双手拇指指尖相互叠加向下,用指腹揉按风府穴,有酸痛、胀麻的感觉,每次揉按1~3分钟,可治风邪而致伤风感冒、发热、鼻塞等疾病[7]。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4.15 风府穴研究进展4.15.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6]

4.15.2 对血压的影响

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6]

4.15.3 调整胃功能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1]。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6]。

4.15.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2]。

4.15.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连续针刺家兔“肝俞”“足三里”“风府”5~7次,可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1]。

5 经穴别名·风府

风府为经穴别名,即大杼穴[1]。出《医心方》卷二。

穴位 大杼 汉语拼音 Dazhu 罗马拼音 Tachu 美国英译名 Great Slaughter 各

号 中国 BL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1 富耶氏 V11 德国 B11 英国 B11 美国 BI11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10]。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属足太阳膀胱经[10]。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5.1 大杼穴的别名

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5.3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10]。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2]

5.4 所属部位

背部[12]

5.5 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10][11][4]。

5.6 大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11]。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0]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11]。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5.7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13]。

5.8 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0]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14]。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11]。

5.9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0]。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15]。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15]。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2]。

5.10 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14]。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13]。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10]。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11]。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10]。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5.11 刺灸法5.11.1 刺法

斜刺0.3~0.5寸[11]。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0]。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13]。

斜刺0.5~0.8寸[14]。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14]。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13]。

5.11.2 灸法

可灸[10][13][1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2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13]。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13]。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13]。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5.14 大杼穴研究进展5.14.1 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3]。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5.14.2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13]。

5.14.3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13]。

5.14.4 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5.14.5 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配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5.14.6 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用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13]。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13]。总有效率为93.7%[13]。

5.14.7 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13]。

5.14.8 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13]。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13]。

5.14.9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5.14.10 治疗坐骨神经痛

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5.14.11 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5.14.12 治疗麦粒肿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症状名·筋缩5 经穴名·筋缩 5.1 出处5.2 穴名解5.3 所属部位5.4 筋缩穴的定位5.5 筋缩穴的取法5.6 筋缩穴穴位解剖 5.6.1 层次解剖5.6.2 穴区神经、血管 5.7 筋缩穴的功效与作用5.8 筋缩穴主治病证5.9 刺灸法 5.9.1 刺法5.9.2 灸法 5.10 筋缩穴的配伍5.11 特效 *** 5.12 文献摘要5.13 筋缩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胃蠕动调节作用5.13.2 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6 参考资料附:1 治疗筋缩的穴位2 治疗筋缩的方剂3 治疗筋缩的中成药4 筋缩相关药物5 古籍中的筋缩 1 拼音

jīn suō

2 英文参考

Jīnsuō GV8 [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suō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筋缩:1.症状名;2.经穴名。

4 症状名·筋缩

筋缩为症状名[1]。又称缩筋[1]。指筋脉挛急不舒、疼痛[1]。《脉经》卷三:“脉弗营则筋缩急。”《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缩为热,缩者短促……是其意实以缩即为拘挛之义。”

筋缩多由受寒,或热伤筋脉,或血虚无以养筋所致[1]。可见于痉病、痹证等病[1]。若兼唇青、舌卷、卵缩则为危候[1]。

5 经穴名·筋缩

穴位 筋缩 汉语拼音 Jingsuo 罗马拼音 Chinso 美国英译名 Ligament Contraction 各

号 中国 GV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G7 富耶氏 德国 LG7 英国 Gv8 美国 Go8

筋缩为经穴名(Jīnsuō GV8)[2]。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筋束。属督脉[2]。筋即筋肉,缩即挛缩,此穴通肝气,善治筋挛等病,故名筋缩[2]。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5.1 出处

《针灸甲乙经》: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5.2 穴名解

筋即筋肉,缩即挛缩,此穴通肝气,善治筋挛等病,故名筋缩[2]。

《说文》:“筋,肉之力也。”为附着在骨上的韧带,引申为肌肉的通称。缩,《说文》:“缩,乱也。”纵放掣缩,乃乱之义,挛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3]

5.3 所属部位

胸椎[4]

5.4 筋缩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筋缩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下凹陷中[5]。

筋缩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2]。

筋缩穴位于背部第九、十胸椎棘突之间[1]。

筋缩穴在督脉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5.5 筋缩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筋缩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2]。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筋缩穴[6]。

5.6 筋缩穴穴位解剖

筋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7]。

5.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7]。

5.7 筋缩穴的功效与作用

筋缩穴有镇痉熄风、平肝和胃作用[2]。

筋缩穴具有平肝熄风、宁神镇痉的功效。

筋缩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内应于肝脏,位于肝俞之间。肝胆为风木之脏,肝主筋,故本穴善治肝风内动、筋脉挛缩之病证;也可治疗肝胃不和之胃痛、湿郁肝胆之黄疸及经脉病。[8]

筋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3]

5.8 筋缩穴主治病证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等[2]。

筋缩穴主治癫痫,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心痛;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9]。

筋缩穴主治癫痫、抽搐、背强、胃痛[7]。

筋缩穴主治胃痛,脊强,瘈疭,腰背痛,癫痫,以及肝炎,胆囊炎等[1]。

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5.9 刺灸法5.9.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2][7][1]。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9]。

注意:筋缩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8]。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5.9.2 灸法

可灸[2][9][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5.10 筋缩穴的配伍

筋缩穴配大椎、人中治小儿惊痫[2]。

筋缩穴配水道可治脊强[2]。

筋缩穴配悬枢、脊中、中枢治胃痉挛[2]。

筋缩配曲骨、阴谷、行间,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癫痫。

筋缩配水道,有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脊强,腰痛寒痛。

筋缩配太冲、合谷,治抽搐[9]。

筋缩配中渚、阳陵泉,治脊背强痛[9]。

筋缩配太冲、百会,治眩晕[9]。

筋缩配印堂、鸠尾、腰奇,治癫痫[9]。

5.11 特效 ***

经常点揉筋缩穴,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筋脉拘挛、小儿抽动症、癫痫等症[6]。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狂走,癫疾,脊强急,目转上插,筋缩主之。小儿惊痫加瘛疭,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

《针灸大成》: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5.13 筋缩穴研究进展5.13.1 对胃蠕动调节作用

对胃扭转患者,用X线摄片观察其胃的收缩情况,发现针前胃呈虾状,大弯侧在上,小弯侧在下,而针筋缩、足三里,得气麻胀感达胃部,出现胃抽动、挛缩感。针20次后,X线摄片显示,胃大弯侧在下,小弯侧在上,症状消失而愈。[9]

5.13.2 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筋缩后发现细胞免疫水平随治疗次数逐渐升高[3]。

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511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2023-04-07

随机推荐

  • 黛珂水乳霜液的使用顺序

    黛珂水乳霜精华液的使用顺序黛珂水乳霜精华液的使用顺序,不同的护肤品的使用方法和总是有所不同,黛珂是比较有名的一个护肤品牌,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使用黛珂,下面分析黛珂水乳霜精华液的使用顺序黛珂水乳

    2023-12-14
    15300
  • 你认为什么牌子的睫毛膏最好用

    美宝莲的睫毛膏性价比很高,迷你刷头是里面很好用的一款,容易染的就好洗,防水的就不好洗,这个是肯定的,要用睫毛膏的mm就要备用卸妆液,天经地义~~~兰蔻美宝莲什么的都是欧莱雅集团旗下的,美宝莲的睫毛膏配方和兰蔻的是一样,你还别不信,要是米多的

    2023-12-14
    9400
  • 伊之露 晶滢焕亮面霜 用有什么效果

    用了以后有保养效果 。面霜是常见的护肤用品,根据类型的不同对皮肤有不同的保养效果,主要是用来补水保湿、美白淡斑和抗衰老。锁住水分、养分,面霜能够覆盖于皮肤表面形成油性保护膜,能有效地锁住水分和养分。面霜能够阻隔外界环境中的杂质和灰尘对皮肤的

    2023-12-14
    11000
  • 为什么快手直播间卖的欧惠企划版和免税店的价格不一样

    活动力度不一样。快手是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快手直播间卖的欧惠企划版和免税店的价格不一样是因为活动力度不一样,免税店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由经营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点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存放免税

    2023-12-14
    9300
  • 益盛汉参化妆品和安值化妆品哪个好

    安值化妆品好。根据查询先关平台信息,安值化妆品十分吻合纯天然62%的女性客户都喜欢用,益盛汉参化妆品和安值化妆品对比如下:1、安植护肤品这个品牌非常的不错,因为这个品牌的产品十分温和,其中所含有的成分也都是纯天然的,因此可以说安植护肤品是敏

    2023-12-14
    9300
  • 娇媚护肤品怎么样

    娇媚护肤品在国产护肤品中属于不错的品牌。娇媚护肤品作为国内体量数一数二的良心国货品牌,一直是以最合适的价格提供超过价位平均水准的产品的。护肤品,即保护皮肤的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护肤品,不再是过去只有富人才用的起的东

    2023-12-14
    7600
  • 盗将行歌词是什么意思

    一句话总结,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歌词构建了8个场景,解析如下:1、劫过九重城关,我座下马正酣:多年以前,将军还是大盗的时候。他劫过很多城池以后,正在休息。2、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这是将军(还是大盗之时)与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2023-12-14
    7300
  • 郑州百荣护肤品批发是正品吗

    是。在百荣世贸商城里面的化妆品一些都是小的品牌,如果家庭使用的话,显然这些化妆品是没有问题的。是正品的,售卖假的化妆品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所以可以放心购买。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俏美化妆品商行,成立于2020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家以从事批发业

    2023-12-14
    8100
  • 唯品会里的化妆品是假货

    您好! 唯品会上卖的化妆品及护肤品为100%正品。唯品会承诺在> 唯品会是不是都是正品。虽然平台成立的时候,唯品会扬言要做正品的折扣平台。但是要知道像唯品会这么大的公司,里面的运营人员千千万。负责货源的团队里,只要有一个人

    2023-12-13
    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