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代际的人交友,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忘年交”。很多人都有忘年交朋友,并因此而受益匪浅。
“忘年交”并不那么好交。特别是今天,要拥有“忘年交”朋友,需要特殊的能力。交朋友首先要有共同语言,而眼前的社会变化,不仅使代与代之间产生了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甚至连说的话都不一样了。年轻人动不动就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网上的文字更是让“前辈”们怎么看都像密电码;而年轻人对“老一辈”津津乐道的东西,什么“文革”啦,“插队”啦,不是毫无兴趣,就是觉得匪夷所思。因此,即便有心跨代交友,要逾越这些语言上、文化上、心理上的障碍谈何容易。所以,也许可以说,拥有“忘年交”,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代沟,或具有跨越代沟的能力。
“忘年交”常常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年轻的可以分享年长者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年长的可以从年轻人那里获得新知和活力。“忘年交”其实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健康的“忘年交”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跨代交友?因为这种交往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的一些外在与内在的需要。
根据我有限的观察,忘年交现象最容易产生在两个年龄段:一个是15—25岁,一个是40—50岁。前者正处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却尚不成熟。他们有时会以“学生”的姿态与年长者交往,获得父母、老师之外的指导与帮助———有时是精神上的启蒙,有时是知识上的扩充,有时是人生关头的点拨。这些指导与帮助,常常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情况是,他们充当“哥哥”、“姐姐”,给比自己年龄小的朋友帮助、呵护、指点。在潜意识层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不完全是一种“利他”。
人到中年也容易寻找“忘年交”。一方面,青春逝去的深层恐惧会使人乐意与有活力的年轻人接近,这样能够使自己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不致停滞和落伍;另一方面,有机会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也会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提升自我价值感。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们很难在同龄人中发展出深厚的友谊,总要寻找跨代的朋友。其实,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补偿童年所缺乏的某些东西。比如,一个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人,会把获得父爱、母爱的需要,投射到一些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身上;还有一些缺乏自信与安全感的人,常会不自觉地去呵护、吸引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从崇拜、感激的目光中获取对自己的肯定。当然,这样的“忘年交”最后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因为他们常常在满足某些需要的时候,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或者,在最初的美好感觉过去之后,却没有能力来面对和处理彼此的差异。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72504903&source=ysearch_ks_question_xg
忘年交之间的相处,难得的是老年人对年轻人亲近,年轻人对老年人尊重。只要双方在交流上能够同时消除心理层面的距离感,与对方平等地交流,就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友谊。而要想消除心理差距,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
消除心理差距,年轻人不要太过敬畏对方,不要把长辈看得太严肃。面对长辈的时候,不要“神”化对方,要摆脱以往对长辈的刻板印象,把对方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缺点的“人”。消除心理差距,晚辈应该主动亲近长辈,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和长辈开几句玩笑。
老年人应该多微笑,指正年轻人的毛病时,不要用教训的姿态。如果可以,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年轻人应该怎样做。此外,年长者在给年轻人讲道理时,要允许年轻人反驳,并且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面对对方有道理的观点,一定要向对方表示赞同;而面对对方错误的观点,指出时一定要委婉且耐心。
和忘年交开玩笑,要了解对方的个性特征。比如,对方是严肃型还是开朗型,有没有怪癖与忌讳等。在没有摸清对方个性特征的时候,最好不要乱开玩笑,否则会弄巧成拙。
面对严肃型的长者,注意不要和对方讲低级庸俗的笑话,最好引经据典讲一些思想深刻、有内涵的笑话。和严肃型长者开玩笑、说俏皮话时,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博得对方的开心,并让对方对你赞赏有加。
和开朗型的长者开玩笑,顾忌就相对来说少一点。开朗型的人凡事都容易看开,就算你有些话说得不得体,有损长辈的“威严”,对方也不会怪罪的。
与有怪癖、忌讳的长者开玩笑时,应尽量避免牵扯到对方的怪癖与忌讳,否则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影射他。这既会伤害到对方,也不利于你和忘年交之间的感情发展。
忘年交的相差的年龄一般指20岁以上。
忘年交通常是指不拘岁数、辈分有差距,但友情及交情很深厚,思想相似的朋友。多指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忘年交是指年龄相差20岁以上的两个或多个人的交往,虽然说,表面上看来是两代人,明显存在着年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因为兴趣、爱好等等相似,有着共同的“理想”、理念,相逢就会愉悦开心,话语投机,因而称之为“忘年交”。
忘年交的注意事项:
这表面上看来是两辈人(父辈和子辈)或(祖辈和孙辈),明显存在着年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但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等相似、相同即投缘对意,有其共同的“理想”、理念,相逢愉悦开心,话语投机,大有相识恨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同道中人很有可能成为“忘年之交”情结。
所谓的“忘年交”情结,是应该有共同兴趣为要,突破他们年龄的鸿沟界线,可将“天堑变通途”,“忘年之交”要建立在“共性”的基点上,选择交往笔友、文友、书友、画友、钓友、麻友……
各种各样称谓的朋友,五花八门;凡是能够给青年、老年或是中年、少年之交朋友带来快乐,促进身心健康之有意义交往的事情,应当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与理解并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