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调目录扩容是板上钉钉
按照惯例,我国的《医保目录》约5年调整一次,重点对新药、地方调整增加药品和评审专家建议增补的药品进行评审。1999年,我国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次年制定了第一版的医保目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2009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09版医保目录,将基药目录中的治疗性药品全部纳入了医保目录的甲类部分,同时新增了260个药品。
而从2009年到今日,已经过去了5个年头。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2009版医保目录现已不能适应医保覆盖面增加、医疗消费需求增加的要求。同时,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修订医保目录提出了内在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上半年,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官员便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今明两年启动修改医保目录,目录将扩容”。
并且,尽管中央只是表态,尚未真正有所动作,地方在这方面却是早已蠢蠢欲动。甚至早在2013年3月,新疆就按捺不住地将9个品种纳入该区医保报销乙类目录,又于2014年1月增补了13个品种。北京也在2014年宣布将224种用于治疗常见的慢性、老年病的药品纳入北京市社区药品医保目录,个人在社区就医报销相应比例提高至90%,至此,北京社区药品报销范围由原来的1211种增加到1435种。除此以外,重庆、湖北、天津、河北等地的相关部门,对医保目录调整也是极其“热情”。
对于地方的摩拳擦掌与药企的满怀期待,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表示“可以理解”:新医改实施五年来,围绕“药品”折腾得甚欢,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堪称一部医改大戏,其情节可以用“紧(加强管制)-乱-放”三个字概括。目前,药品价格已经放开,药品采购是否继续实行“集中招标”存在不同意见,但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非基本药物已经放开了,曾经被严格禁止的“二次议价”也已经悄悄作废了。而这些政策的变化也是以“血”为教训换来的。在这种形势下,对医保目录进行调整,确实备受关注。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报销体制下,医保药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产品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和全民医保的推行,产品的医保身份正显得愈发重要,甚至已然成为了决定产品含金量和发展潜力的一张护身王牌。尤其是对于新特药而言,这样的感受更为强烈。
这也是为何,有关医保目录的任何风吹草动总是能赚足眼球。涵盖了2000多个品种的医保目录,决定了医药企业的产品在临床使用的大局,决定了产品的销路是否顺畅。在基药零售指导价与各省招标齐压的境况下,医保目录申报品种的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获利空间。
因而,从过往的情况可以看到,很多没有机会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或者由于产品价格策略需要没有选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以及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时受到的限制较多以致未能及时全身而退的产品,都会“退而求其次”的将目光瞄准了地方医保目录。
如今,医保目录调整在2015年将成为重头戏的消息,也让医药企业在时隔5年之后,再次重温了那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感觉。关于医保用药市场格局究竟会如何变化,自然成为了企业猜想的不二焦点。
结合目前的动态,徐毓才的态度是,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在总体上应当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扩容,增加品种、规格其二,整合,与基药目录衔接。
“考虑到国家医保目录经历了4次调整,2009版医保目录中的2196个药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已基本满足了临床的用药需求,因此,未来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会呈现出四大趋势:首先,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药品在医保准入标准上会更加严格,医保资金限制更加严格其次,调整数量或将有限,更侧重于目录用药结构合理性的调整再次,充分注重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等数据比较最后,注重我国医保药物遴选的临床证据支持依据。”某外资企业政府事务经理华少如是说道。
猜目录创新药企或受益
医保目录的调整,将对药品市场布局和营销手段进行利益重排。华少的看法是,具有创新性药品的企业,注重产品医保战略规划、提前开展了研究的企业,政府事务资源强的企业,都将有希望从中受益。
利好创新药企,应当是众多揣测中最为振奋人心的一点。自医保目录制定之日起,如何公平和合理地遴选新药进入医保审评,便一直是行业专家和行业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其中,对于高价但临床有需求的药物,如何建立一个公平遴选机制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一些发病率较低的疾病逐渐变得多发,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乳腺癌等,让更多高价而疗效好的药物进入医保的呼声也是水涨船高。华少也表示,应当有更多创新性的药品,特别是针对重特大疾病的药品纳入到医保报销体系当中,以减轻患者负担,造福更多的群众。
但现实是,创新药要想进入医保目录,道阻且长。我国医保目录遴选饱受诟病的一点是,从制度设计上倾向于选择低价药品。这是由于,医保支付需要同时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和疾病普遍性,因此报销范围内多为经济实用型的国产药物。在此语境下,外资药企的进口药物和国内药企的创新药物虽然更先进高效,但由于价格较昂贵,不会成为医保的主要选择。
在美国和欧盟,创新药享受的待遇却和中国大不相同,因为新药在上市之前已经历了少则5年、多则10年的动物和人体试验。一旦监管部门批准其上市,就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将自动进入该国的医保目录。
与此同时,在德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是滚动更新其目录的,其他如西班牙、意大利和韩国等国也至少每年更新一次。但我国医保目录的更新周期为4-5年,在此过程中,无论新药有多好,都没有机会进入目录。并且,现有政策并没有明确怎样的药可以进入医保目录。以在2011年上市的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为例,尽管被称为“民生领域堪比两弹一星的重大突破”,但其无论是招标还是进入医保,都遭遇了重重困难。这对于民众的受益、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创新,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如今,受到医疗救助、大病医保等政策透露出提升医保水平的趋势的鼓舞,不少观点认为,近几年的新药,特别是已经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意味着,近年来不断推出新品的优势医药企业将从中受益。
不过,徐毓才认为,目前的政策风向实际上并不能称之为清晰,因此哪些药企最终会受益还有待商榷。如果主管部门思路放得开,以市场决定论为主导,那么价格就不是问题,原研专利药品自然会迎来大好机会但如果是按照三明的“医保基准价”政策,这些药品就是死路一条。
创新药企有望受益之外,利好独家中成药也被视为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的趋势之一。这在以往的医保目录调整中,也是有迹可循的。譬如,在2009版医保目录中,西药产品种类从1031扩大到1164,数目提升12.9%中药产品种类从823扩大到987,数目提升19.9%。
在此导向下,业界对中成药进医保普遍看好。事实上,所谓的根据地方医保目录增补情况梳理出来的“最有潜质进入新医保的独家品种”便流出了几个版本。其中,预测趋好的中药数量远超西药。
华少指出,国家医保目录在历次的调整中一直是相当注重“中西药并重”的,也在不断提高中成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比例。中成药用药目录的扩大,对于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新一轮的医保目录调整过程中,会更加侧重用药结构合理性的调整,因此也应该会注重“中西药并重”这样的现实国情。
对此,徐毓才则坦言,尽管“一切皆有可能”,但从目前基层用药存在的问题看,中药注射剂滥用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其中是否有“不当得利”,是不说自明的。若仅从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则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使用者是否有资格使用,二是是否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原则”。因此,在没有“循证医学依据”的背景下,打开笼子让大量中成药进入医保,是福是祸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进目录壮内强外不可缺
尽管医药企业无不对医保目录有着种种美好憧憬,但这绝对不是企业想进就能进的。我国当前的医保目录新药遴选机制,主要是以专家评审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是经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等7个部门确定的专家小组对药品进行分类并拟定备选目录,由全国1000多名专家投票遴选等严格程序产生的”。用更直白的说法,即基于对药物疗效、安全性、可能的费用、成本、经济负担,或其他方面的一些要素,由专家进行综合打分。
对此,有声音指出,在以专家为主导的评审程序下,非医保药品要想进入医保目录,主要会受到专家资源、是否进入地方医保等因素的影响。
“医保目录评审坚持专家评审的原则,专家会从实际临床、用药等方面提出专业性的评审意见。”华少进一步强调,进入地方医保目录,只是说明该产品满足特定区域的临床用药需求。当然,进入地方医保目录数量较多,则未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时具有一定优势。通常而言,已进入10个省市以上医保乙类目录的品种一般为临床急需,这样的品种调入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相关统计显示,现进入10省以上目录的产品有近百个,这些产品在未来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时,是具备先发优势的。
其实,自2009年国家医保调整完成后,省级医保目录便成为了药企必争之地。相对于基药来说,各省在医保目录的调整上是具有较大权限的。尽管省级医保目录在调整原则及方案上会遵循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但关键还在于各省最终决定的药品价格以及市场使用情况。且各地在具体流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华少举例称,各省在调入范围、调入重点、调整数据库来源、备选数据库形成上都有本地企业的特点。如2009年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福建、湖北重点对国家新药、地方药和评审专家建议增补的药品进行选择增补有的省份则重点考虑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疗效较好、价格偏低的品种,适应省医疗保障需求和本省临床用药习惯的品种。
因而,新上市的药品或地方医保进入不多的企业,应积极寻机突围:寻找省市报销增补准入机会积极参与各省大病谈判准入关注PAP模式,采取类似赫赛汀、格列卫等慈善赠药的办法尝试参与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参与各省的机会。
除此以外,华少提醒道,医药企业对产品的重视程度、医保战略规划、医保风险评估等内在基本功也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企业首先必须要明确,产品医保目录遴选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而在现有增补现实环境下,决定是否能进入医保目录的是产品,这包括产品的临床必需性,产品与医保目录内同类产品相比是否具可替代性、是否具有更优的价格、疗效比是否更高或者是否为创新类的药品等。通常说来,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是国家政府部门在医保目录遴选时考虑的基本条件。
细化到新药产品,华少认为政府部门在进行医保目录新药遴选时,重点关注的内容如下:产品创新性是否临床亟需,针对特重大疾病且现临床无有效治疗药物对医保基金的承受压力影响社会公众效益。
而在徐毓才看来,决定了产品能否挤进医保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药品质量。不能有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别是不能涉及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如原料、工艺作假,涉嫌药品回扣等二是药品价格。价格越高,则进入医保目录的可能性越小三是临床疗效。应尽量保证临床疗效的安全可靠。
当然,对于专家打分这种带有较强主观性的评审方法,批判声也是一直没有消停过。相较之下,在卫生经济学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药物遴选会很大程度地参考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证据。目前,欧美、日韩、澳大利亚、加拿大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定价和支付,形成一套卫生技术评估体系(HTA)。因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应该尽可能地推动这一遴选技术手段的发展。
但是,虽然徐毓才和华少都认可新药遴选经济学循证的科学性,他们却也都表示,我国目前仍缺乏独立、权威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机构和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完善具体的针对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研究证据的卫生技术评估办法、标准和流程。因此,要想向上述国家看齐,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专家观察
与其调整,不如舍弃
按照目前这种态势,实行医保目录调整的意义并不大。正如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很多事情一样,只顾不惜体力挖空心思去干,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干,也就是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因此,这一次,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我们为什么会制定医保目录?
这缘起于WHO。1979年,WHO提出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的是保障人们的基本健康权,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WHO制定了一个指导目录,各个国家可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据此,80年代,我国出台了“公费劳保用药目录”,1999年,《城镇职工医保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00年就有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由此,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我国现行的医保目录究竟是怎么来的。
但如今,我国的药品目录着实不少,这不管是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监管,还是患者都造成了不便之处,对医保的全国联网报销推进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并且,这些目录既有国家版,也有省增补版,其中是否存在权与利的纠葛,我只能说一声水太深。而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既然基药目录都已有了几版,我们是否可以不再需要医保目录了?
答案是“难以舍弃”。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太多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现行很多政策还把医保目录掺杂其中,如基本医保实行“三大目录”(疾病目录、诊疗目录、用药目录)管理。此时,若没有用药目录了,怎么办?人们会“无所适从”。
那么,如果真的要舍弃医保目录,又该怎么做?我的建议是,不要再遴选制定所谓的医保目录,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所有药品全部纳入合规费用按比例报销非基本药物的报销,只要是“合理用药”的,自付一定比例后,全部纳入合规费用按比例报销。
当然,执行这一政策后,也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某些特殊药品限定特殊病种使用二是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患者自付费用超过一定比例直接进入大病保险报销,不得剔除任何项目费用三是废除药品集中采购,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使用什么药品,以什么样的价格购进药品四是加大次均费用控制力度,对于费用控制不力的医疗机构按照“协议”严格处罚五是依法惩处商业贿赂六是积极探索“医保支付价”改革,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调动医疗机构控费的积极性主动性。
目录营销是有局限性的在目录购物中,由于顾客在购买时不直接面对公司及其商品,使他们主观上会产生一种风险感或顾虑。 财务顾虑认知pelceived financial risk)涉及到的是金钱。顾客认知财务顾虑是指顾客对购买目录产品可能会带来财务损失的顾虑。这种可能的损失包括:产品的初始成本(即产品的购买价款)、潜在的维修费用或可能由退货造成的费用。由于顾客认知财务顾虑的存在,潜在的目录购物者可能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该产品是否值它的价格?
2.在产品价格以外加收的装运费、发送费和销售税是否使产品总价太贵?
3.购买以后可能还要发生哪些使用和维护费?对于同一个目录信息,不同购物者的认知财务顾虑程度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该产品总价格和购买者的社会经济状态。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顾客认知财务顾虑就越大。但是财务顾虑认知随顾客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降低,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太考虑这种财务顾虑的。即认知风险低。这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家购物者通常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
较高的认知财务顾虑会降低顾客目录购物的可能性。因此,目录公司应该努力减小这种风险认知。首先,公司可以向顾客提供比零售商店更具有竞争性的价格,例如,向顾客提供特价、特别折让或减少装运与发送费用等,以此来降低顾客的财务风险认知。其次,公司还可以采用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降低顾客认知风险,这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认知价值来实现。提供产品认知价值的方式有:向购物者提供无条件保证、赠送礼物,或者为顾客提供方便的多种支付方式选择。 绩效顾虑是关于产品功能和质量的。顾客认知绩效顾虑(perceived performance risk)就是指顾客对产品能否像期望的那样合用的顾虑。这时,顾客最大的顾虑是他们不能亲自检查商品,以评价产品质量、规格、颜色、款式等方面的特征。当涉及技术上复杂的产品如立体声设备、电视或计算机时。这种不确定性则表现为对产品工作性能的担忧。
顾客认知的绩效顾虑与其过去的购买经验有关。例如, 对于服装产品的目录营销来说,如果顾客以前有过购买类似品牌服装的经验,他就可以用这种经验与当前作对照,如果先前的类似品牌在大小、颜色和款式方面都能令他满意,那么,这就会增加其此次购买的信心。然而,当顾客没有这种过去的品牌经验时,就只能通过目录本身来提供减小顾客风险方面的信息。例如,向顾客提供保证或担保,提供样品或规定试用期,在目录上登载其他顾客对该产品满意的话语或专家的证词。此外,产品在目录图示中的大小或颜色等方面的表达也可以帮助减小这种认知绩效顾虑。 社会顾虑认知源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社会属性。顾客认知社会顾虑(perceived social risk)是指顾客对其他人如何看待其购买该产品的顾虑。从心理角度来说,顾客购买产品时要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等方面因素。尤其像服装及其配饰、家居用品等,这些产品易于被服友或访问者看到,因此,这类产品的顾客“认知社会顾虑”比其他产品种类高。消费者通常会这样自问:“我购买这种产品其他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看低我”。
顾客降低这种认知社会顾虑的途径之一,是购买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知名品牌。他们还可以通过从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那儿寻求产品和品牌推荐以及建议性信息,从而降低自己的认知社会顾虑。公司如果能够认识到顾客的这些心理活动过程,就可以请他们的现有顾客向公司推荐自己的朋友,以作为公司发送目录的对象。由于是好友或熟人推荐,这些潜在顾客就可能更乐于接受通过目录来购买。
此外,目录与知名公司或零售商店的联系也可以降低顾客“认知社会顾虑”,例如,如果目录是来自拥有良好声誉的零售商店,那么这种社会顾虑就会降低。 认知时间损失顾虑(perceived time-loss risk)是顾客对作出错误购买而造成时间损失的顾虑。这种时间损失顾虑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前期顾虑,另一种是后期顾虑。前期风险是指顾客对订货与收到货物之间可能的时间损失的顾虑;而后期风险则是顾客对可能要退还不满意商品而造成的时间损失的顾虑。
对于前期认知时间损失顾虑来说,准顾客可能要问的问题是:“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收到订购的货物?”在谈到顾客对时间损失顾虑的顾虑时,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目录邮购应为顾客提供的方便性。为了更好地方便目录购物者,以降低前期 时间顾虑。目录公司可以提供免费电话订购服务、接受主要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付款等便利措施。为了缩短顾客等待时间。有的目录提供快速送货服务,例如通过速递公司或邮政速递业务来传递货物。当然,尽管运用速递手段可能会解决顾客的前期时间损失顾虑问题;但是,由于速递业务会增加费用,从而又会增加顾客“认知财务顾虑”。
当绩效顾虑或财务顾虑较高时,顾客还可能会关注后期时间损失顾虑,即由于退货而可能造成的时间损失。在最终作出一项购买决策前,购物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退还一项不称心的订购难易程度如何”、“这会带来多少时间损 失”。在实践中,有的公司把退货方面的指南随商品发送给顾客。这样做的结果是,顾客在决定购买之前却得不到有关方面的信息,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所以,公司应该努力在顾客实际购买之前就释放其后期时间损失顾虑,以供顾客作出反应前评价之用。 来源顾虑涉及顾客对公司本身的信任问题。顾客认知来源顾虑(perceived source risk)是指准顾客对目录公司的信任与否,与该公司作交易是否感觉舒畅。一个信息来源于何处对信息接收入具有很大的劝说力。来源的可信度是沟通对象对该来源的一系列认知,包括对该来源的可信赖性和公司的技能等方面的感知。如果这种感知是正面的,则来源顾虑程度降低。
对于来源顾虑的释放,在公司寻求新顾客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人可能对本公司甚至目录营销业都缺乏了解。顾客如果对来源产生怀疑,即使公司在目录中提供再好的优惠条件,顾客也可能不予理睬。顾客对来源顾虑的认知与其他几种风险认知的关系是:顾客对来源顾虑的认知占统驭地位,对其他几种顾虑的释放只有建立在顾客对信息来源信任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当来源顾虑被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公司在降低其他几种认知顾虑上的努力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例如,为了降低顾客财务顾虑认知,公司在目录中提供无条件退货和退款保证,但是,如果顾客对目录营销者本身尚存疑虑,这种退款保证就会显得毫无意义。这就是说,如果顾客对来源顾虑认知高,那么,其他几种顾虑也非常可能是高的。反之,如果顾客对来源没有什么疑虑,那么,他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个产品上所表现出的犹豫,则可能是由于较高的与该产品本身相关的认知顾虑,如财务、绩效或社会因素等等。为了降低这种认知来源顾虑,目录营销者需要在潜在购买者心目中树立一种“可信”的形象。对于一个潜在顾客来说,首先要的问题可能是:“我是否可以信赖这家公司?”而对于那些没有目录购买体验或经验较少的购物者来说,他们甚至会提出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家公司存在吗?”对于同时拥有自己零售商店的目录营销者,可以运用其零售商店业已树立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消除顾客对来源的疑虑。但是,如果目录营销者没有自己的零售商店或是商店数量有限,它就无法通过商店声誉来获得“可信”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用其他方法。例如,有的公司在其目录中以整页的篇幅登载公司员工的一些趣事,以此来增加顾客心目中的真实感。
认知来源顾虑还可以通过教育来降低。一个潜在顾客通常会对那些不仅仅是为了向其推销产品的目录营销者心怀信任之感。目录界应共同努力教导他们的顾客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目录购物者,如何作出更有效的购买决策。邮购购物者往往缺乏远距离判断产品质量的足够技能。如果目录营销者教导一个准顾客如何识别和购买高质量的产品,那么,该准顾客就可能认为这个目录营销者也是一个高素质的企业,从而降低认知来源顾虑,甚至还可能包括绩效顾虑有时,目录公司还可以通过向顾客宣传自己归属于某个权威性组织,从而增加顾客的信任度。例如,美国“直复营销协会”(DMA)就是一个权威性的直复营销同业协会,是该协会成员的目录公司在他们的订单上印制该协会的会标。这对于一个有见识的邮购者来说,DMA成员将意味着该目录公司遵守着某套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那些不知DMA为何物,而且可能是不经常或从不通过目录购物的人来说,公司就应该提供关于DMA成员的有关信息、在家购物的有关法规以及其他作为邮购顾客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目录属性的内容反映的是目录邮购的认知诉求。虽然,理论上目录属性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总存在一些常见的目录属性,这些属性通常很受顾客和直复营销者的关注。
对目录邮购的认知诉求,按其重要性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八种:
①方便性;②对目录所列商品的渴求程度;③目录的可信性;④目录对商品介绍的方式,例如图形的优美程度与排列方式以及印刷质量等;⑤目录版式简明扼要而又能够传递必要的信息;(D发挥色彩的心理作用;⑦邮件寄发时机(时机的适宜性);⑧以前的邮购商业履行经验。
以上八个方面都会影响目录营销的有效性。所以,目录设计时要充分认识不同产品或服务类型和不同消费者群对目录属性的不同喜好。例如,就女性服装而言,目录营销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有八个方面的属性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它们是:
①目录易于使用;②方便性;③公司声誉;④商品花色品种多样性;(9良好的价值;⑥目录的吸引力;⑦财务风险低;⑧商品的独特性。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2009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0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这是中国医保目录出现以后的第二次修订。
根据2009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共有西药和中成药品种2151个。西药部分共有药品1164个,中成药部分共有药品987个。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被分成甲、乙两类,西药部分有甲类药品154个,乙类833个,中药部分有甲类药品349个,乙类791个。另有20个药品为仅限工伤保险用药,4个药品为仅限生育保险用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