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派的传承特点是家传、师承、院校教育融于一体,医药并传张氏家族是武乡的望族,祖辈勤求古训,业以笔耕清末年间,外强入侵,国力孱弱,汉中多祸难,疾病丛生张氏先人王树亨受药王孙思邈影响,以医为业,精于医道,活人无数。
医道乃救生死之仁道,树亨公为传承医道,广收门徒,授技于外甥张呈元、张呈瑞及刘全积、刘全善、王玉明、王玉富、张成玉等 第二代传人张呈元(1869—1957)为人厚重仁怀,15岁随舅父树亨公习医,侍诊5年后独立悬壶武乡,医药一体,针药并举,德技双馨,凡病者不论贫富贵贱、远道近途,一视同仁,贫穷者分文不取。
他认为“药为医之兵,理乃用兵之术也仅得制敌之术而乏擒敌良兵,孰敢言胜”为保证中药材质量,亲自采药、炮制,业医60余年,经验独到,善治急症,善用虫类与活血化瘀药 第二代传人张呈瑞(1881—1940)自幼聪慧过人,悟性颇高。
童年随兄长呈元抄方识药,后随舅父树亨公习医三年,尽得真传临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擅长治疗内科诸病及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名扬汉中20世纪30年代,多次应邀北上西安为爱国名将诊疗疾病,疗效卓著 第三代传人张致东(1892—1967),字福痷,天赋聪颖,勤而好学,幼年随父张呈元学医识药,后拜叔张呈瑞为师,20岁即独立应诊内科。
因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骨伤疮疡患者多,便再拜舅父弟子、汉中名医刘全善为师,潜心骨伤疮疡诊疗技术,得刘全善悉心传授张致东广征博采,通晓内、外、妇、儿、骨伤诸科,为陕南名医,与陕西名医王万春并称为“南王北张”。
新中国成立后,张致东先后任汉中市中医协会常务理事、汉中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武乡分会会长、汉中市武乡镇农村医院院长,当选武乡区人民代表,聘为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授技于张景华、赵国全、张学文、张学义、王文志、郑崇武、党有笃、王佐明、李春华、殷兆儒。
国医大师承前启后 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张学文(1935—)幼时即得曾祖张呈元偏爱,常诵之以经典、书之以方药11岁即能诵中医经典,辨认药材;15岁随父致东公习医道,“鸡鸣而起,星高而息”;18岁独立应诊张学文1956年考入“汉中市中医进修班”学习,1958年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
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1959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孟澍江等温病名家 张学文曾多次应邀赴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中东近3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及诊病。
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9年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常言:“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中医药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张学文为人善良正直,性情豁达开朗,工作中谦和处人,学术严谨而又推陈出新,在60余年的医学生涯中,诊疗的国内外病友数十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特别在温病学、急症学及疑难杂症方面颇有造诣张老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了《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证治》《中风病》《瘀血证治》等10余部专著,获国家、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近年来,他仍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传播中医,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氏医派第四代传人中尚有学文老之弟张学义、弟媳黄素琴,夫妇携手,医护合璧,在继承发扬张氏家学方面多有建树。
后继传人肩负重任 张氏医派第五代分内传和外传两系内传有张鲜民、张惠云、张宏伟、张宏科、张惠民、李军、韩潮、刘东霞等外传主要是张老的研究生和师承弟子张老先后培养温病、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10余人及师承弟子50余人,遍布海内外,如日本籍博士井上正文、美国籍博士江林、阮慧怡、唐初庆,韩国籍博士郭诚垣、高洁,马来西亚籍博士叶宝圣。
第五代传人中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学者、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如李军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继承人30余名,当选陕西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宏伟已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10余名。
张惠云、张宏科继承家学,但以药为业,精于炮制 张氏医派第六代内传孙辈有张宏伟儿子、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天垚医师和张慧云儿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洋医师外传主要是研究生及师承人员,一些传人已成为研究生导师,如李军的学术继承人袁有才已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
“桃李不言,自下成蹊”。张氏医派历百余年的六代传承,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学术流派。
中药词典
中医
国医
张氏
汉中市
武乡
儒家学说对中医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秦朝名医是谁;秦以前的医德发展概况
魏晋时期的医学家;两汉南北朝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隋唐宋元时期医德发展
明清时期医学成就的特点;明清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是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世界最早舌诊专著
川芎的诗句;川芎药食诗话
张仲景医道;张仲景医德风范
道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佛学与中医学的联系论文;佛教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医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秦朝名医是谁;秦以前的医德发展概况
魏晋时期的医学家;两汉南北朝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隋唐宋元时期医德发展
明清时期医学成就的特点;明清时期医德发展概况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是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世界最早舌诊专著
川芎的诗句;川芎药食诗话
张仲景医道;张仲景医德风范
道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佛学与中医学的联系论文;佛教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上一篇
朱门人家小说;从章朱学派看“守正创新”
下一篇
沈氏女科沈绍公;沈氏女科21代崇德厚教传承路
十七部委联合举办“降药价中国行”活动
12月02日362
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降药价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12月02日457
我国将举办“降药价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12月02日323
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香港浸会大学将办中医药节
12月02日255
发表评论
朋友关系。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沈绍功之子沈宁和韩学杰是朋友关系,韩学杰教授代表学院派与沈宁交流认识的。
沈氏女科历史渊源,传承至今650余年,至今达21代。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